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破天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中过状元,因此家庭条件非常不错。传说王阳明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曾经梦见有一天神,手里抱着一个孩子,乘着祥云从天而降,于是给他取名为“云”。说来奇怪,直到五岁的时候,王阳明仍然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家里人,正巧一天有位高僧路过,摸着她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啥意思,家里人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原来是因为名字中的“云”字,道破天机,所以孩子还不会说话。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叫:“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祖父给他改名为“守仁”,也就是守住仁德的意思,之后他就可以开口说话了。

年少有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岁时,王阳明正式就读私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步入仕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格物致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在宋明理学之中,格物致知成为主流思想。朱熹认为,这个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后有气(物质),理(规律)和气(物质)结合产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当你去研究每一个事物之理,把事物的理研究到极点,这就是“格物”。一开始你得到的可能是事物的具体规律,但是研究得久了,你就会豁然贯通,对理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极点,才能成为圣人,这就是“致知”。

守仁格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阳明十八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访过明代学大家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想要成为圣人,就必须要格物致知,王阳明非常开心,之后他读遍所有朱熹的著作,感觉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于是于是他和一个好朋友钱德洪约定,要去格亭前的竹子。钱德洪先格了三天竹子,不仅没格出竹子中的理来,反而自己苦思成疾,病倒了。王阳明想,肯定是钱德洪精力不足,太弱了,于是自己也去格。没想到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也是什么都没格出来,也是大病一场。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龙场悟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之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平定盗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德四年,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阳明得以进京,正德九年,升任南京鸿胪卿。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对王阳明的才能十分赏识,于是推荐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中地带。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各县都遭到盗贼攻占和剽掠。王阳明临危受命,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王阳明并没有惩罚他们,还让他们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样既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又能获取盗贼的情报。作为用兵高手的王阳明假装撤退,使敌人放松警惕,之后皇帝赏赐兵符,调兵遣将见机行事,很快就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

平定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德十四年,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chen hao)起兵十万造反。杀死江西巡抚、江西按察副使,以李士实、刘养正为丞相。消息传到北京后,朝廷震惊不已,只有兵部尚书王琼不慌不忙,因为朝廷还有一张王牌,就是王阳明。当王阳明得知宁王叛乱后,直接调整方向赶往江西吉安,他知道单纯靠兵力难以与之对抗,所以借用讨伐的名义募集义兵。为了防止朱宸濠攻占南京,他采取疑兵之计,先是在江西境内到处张贴檄文,声称朝廷派兵八万再加上自己的部队,一共十六万大军。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其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这件事泄露给宁王。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明哲保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在得知其实并没有朝廷增援之后,朱宸濠大怒,决定率领大军沿江而下,直取南京,可是一路上并没有碰到王阳明的军队,就在朱宸濠疑惑不解的时候,后方传来消息,王阳明正在攻击南昌,朱宸濠赶紧回去,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激战,宁王战败被俘。王阳明知道,如果一旦对宁王抄家,可能会牵引不少奸佞之臣的陷害,所以趁着有两位宦官来浙江时,便把他们与宁王交流的证据还给了他们。为了满足明武宗的虚荣之心,王阳明明哲保身,将朱宸濠交给太监张永,自己称病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