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一种将三维空间压缩为二维空间的技术,在平面的纸上画下眼前或者心中的画面,为了达到使得画面中的物体“站起来”使景物远近有序的排列在实际上是二维的平面上,透视就是最有力的武器,前两次讨论透视理论时,着重于从几何成像的角度将人眼看到的画面还原到绘画中,即便这是简单的几何原理,也仍然是一种对人眼的欺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说到底,各种绘画方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欺骗眼睛,或者说迷惑也好,取悦也好,总之,绘画作品是给人用眼睛看的,透视就是决定画面是否真实的因素之一。

我写过的前两篇关于几何透视的文章感兴趣你可以找来读一读,关于几何透视,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来获得相对精准的画面,但人眼的特性除了有这种可计算的透视,也存在另一种更为直白但相对也更“艺术”的透视方式,那就是对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出两个东西,在视线上的同一个位置上,一远一近的摆放,如果观察近处的物体,那么眼球上的肌肉就会调整眼睛的厚度,使得近处的物体刚好对焦在视网膜上,以此来看清这个物体,但远处的物体就无法准确的对焦在视网膜上,这样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就是模糊的画面。反之亦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他直白,是因为两个东西距离的远近,不再是依靠近大远小这种需要测量的方式表现,而是仅仅依靠视线的焦点出更清晰,其他距离上的物体更模糊的方式来表示。在日常观察中,强烈的几何透视往往并不多,这是由于视角的宽度限制,导致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画面实际上都是球形画面上很小的一部分,所以看起来很“平”,但如果在画面中加上了焦点这个因素,就能在比较平的视角当中体现出纵深,也就是物体有远有近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几何透视正确的情况下,选择画面的焦点,一般是选择画面中的主体,作为焦点,虚化背景和过于靠前的物体。这样也能够在构图这个因素之外增加一项突出主体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纵深感的体现,除了人眼主观的对焦之外,大自然也带给我们更为有力的武器,那就是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球表面上几乎所有的角落都有空气的渗入,空气的形态实际上也有很多种,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个大自然的工具,我们有必要简单归纳一下空气的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空气中的大部分成分是气体,作为一种光的传播介质,气体本身是具有折射率的,因此当太阳在不同的角度照射时,由于折射的缘故,天空的颜色也不同,空气越厚,密度越大,折射就越严重。

第二,除了气体之外还有很多灰尘,悬浮颗粒,以及水蒸气凝结成的微型水珠,这些悬浮的东西,有些不透明,有些透明,有些具有不同于空气的折射率,比如水珠就是雨后彩虹形成的原因。因此一个物体和眼睛之间的距离越远,空气就越厚,看到的真实物体就越少,物体本来的的样貌和颜色就越淡。

第三,空气也是有重力的,在地球表面高度越低,空气的密度就越大,越远离地面,空气密度就越小,因此在足够远的地方一座山的山顶往往更清晰一点,山脚下有时却会模糊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三种特点,在特殊情况下,空气也出现透明度非常低或者不透明的情况,比如烟雾,水雾等悬浮颗粒多的情况,云层、瀑布砸出的水雾,清晨的雾气,烟筒里的烟雾都会让空气变得不透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实际绘画中,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都能够比较直观的表示远近,在几何透视准确的基础上,这两种因素的加入也同时能够让画面更加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能会以为,只有在大尺度景深的场景中才能体现这两种透视,其实在近景当中甚至是同一个物体上也体现这样的透视理论进行艺术加工,比如练习画静物的时候,虽然前后距离并没有很大,但是画面中的主体静物,一般会处理的比较精确,颜色也更还原,后面的物体一般比较模糊,并且颜色上也更灰,这其实就将大场景下的焦点透视和空气透视夸张的应用在小场景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展示单一物体的前后关系,让物体在画面中站起来,也可以将同一个物体的前后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和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度很大距离的场景下,对这两种透视技巧也有更多的应用,除了客观的透视存在,为了达到更好的画面效果,也可以利用这两点,主观的改变画面透视,比如空气颜色,密度,折射率的变化,焦点集中的范围变化,总之,任何的理论最终都是为画面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了解几何透视可以翻看我之前发布的两个关于透视的文章,里面有相对概括的介绍,有机会我也会重新整理这些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