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写作风格?

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它存在,却很难将它讲清楚。卷毛教授将写作风格归纳为为两类:透明玻璃彩色玻璃,并为我们介绍了几种负面的风格腔调——学生腔、学术腔、官腔等。

● 学生腔比比皆是,堆砌辞藻、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

● 学术腔句式叠床架屋,错综复杂。有的文章概念轰炸、拼凑新词,读起来像是被逼吃生柿子或是咀嚼生肉,艰涩难忍、苦不堪言。

● 官腔也好不到哪里去。官话大而化之、闪烁其词、绕来绕去。

今天的推文将简单介绍一下卷毛教授的两种“玻璃”,为大家盘点几个影视作品中“不说人话”的腔调。同时,我们还有幸的邀请到了一位疑似为文风所困的受害者——范进同学。希望读者们能帮我破一桩悬案—— 范进难中,孰之过错?

写作风格:透明玻璃与彩色玻璃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免不了会有这样的感慨——同样是书(论文),为什么有的精彩绝伦,有的味同嚼蜡。这不免和读者自身水平有关,但卷毛教授一再提醒学生——读不懂,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书的问题、作者的问题。

相似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完全不同。有的作者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感受,段落短促、句子精悍,读者阅读可以毫无障碍;有的作者文字恰好相反,要么絮絮叨叨、要么故弄玄虚,读者根本无法耐着性子读一遍。卷毛教授将之总结为“易读难写定律”:凡是读着敞亮的文字,无不耗费无数苦功耐心打磨。乔治·奥威尔、阿西莫夫等人都喜欢将文字比拟为窗户或玻璃,而不同的文风就像不同的玻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明玻璃

///

读者根本看不见玻璃,但可以透过它看到外面的景色;“透明玻璃”式的文字风格会给读者“不是在阅读”的体验,中间全无遮拦。

// 彩色玻璃

///

读者能领略到彩色玻璃的炫目色彩,但却无法看透或很难看透它;“彩色玻璃”式的文字风格重形式轻信息传递,读者要“使劲”才能看透背后。

简而言之,透明玻璃就是“说人话”,彩色玻璃就是“套路多”。正如毛姆所说,“人们写的晦涩,经常是因为他们没有不辞辛苦的学习怎样写的明白”。卷毛教授也为我们盘点了一批“不好好说话”的腔调风格,如学术腔、官腔等等。但文字如玻璃,再透明的玻璃也难免还是阻滞,还想要进一步了解“不说人话”的文风腔调吗?让我们打碎玻璃,一起去电影里面找找吧。

电影推荐之一

“嗨,快多了!”

“这一措施节约了一定的时间成本。”

在学术论文中,我们常能见到一些不是“人话”的语句。明明用“人话”就能表达,可偏偏加上些学术名词让人一惊一乍,初看之下高大上无比,细品之后觉得这啥玩意?

一部豆瓣评分9.2的印度神剧《三傻大闹宝莱坞》就辛辣的讽刺了这帮“不说人话”的家伙。本剧中阿米尔汗主演的兰彻和反派“臭屁王”查尔图堪称“透明玻璃”和“彩色玻璃”的代表。兰彻灵活学习,不会死记硬背,但因不会“学术腔”为老师讨厌;“臭屁王”查尔图为了背教科书甚至不惜每天吃药丸增强记忆力(药丸副作用是容易放屁),因为总能说出“标准答案”成为学校“模范生”而深受老师喜爱。

 【转载】范进难中,孰之过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转载】范进难中,孰之过错?

三傻大闹宝莱坞

老师,我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滚出去!

这个刺头学生可是把老师气得够呛啊,看的真过瘾。但透过这部印度电影,我们也该警觉,文风腔调可真不是一件小事。咱们是不是也在生产一批“臭屁王”呢?(赶紧捏鼻子)

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推荐给大家,希望这部电影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带来思考,带大家认识“透明玻璃”和“彩色玻璃”。

哦,对了,还有少不了的印度歌舞!

电影推荐之二

爵士

大臣,就一件事。不知我能否恳请您包涵片刻的打扰,以便让我履行一项绝非令人不快的义务,近年来这一义务在政界临近年末之际也已经或多或少成为了惯例……

你是在说圣诞快乐吗?

大臣

看完上面的对话你晕了吗?不管你晕没晕,反正我是晕了。如果说《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们见识了“臭屁王”查尔图有板有眼的“学术腔”,那这部 《是,大臣》能带我们领略官僚们虚与委蛇的套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句简简单单的“圣诞快乐”竟然云山雾绕至此,“官腔”真是太可怕了。乔治·奥威尔也对这种陈腐、迂回、缺乏精确性的“官腔”也是深恶痛绝,在奥威尔眼里文风腔调可不是一件小事——思想能够让文字堕落,文字反过来又会让思想堕落(But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英语与政治》)。所以,这里也给大家提个小醒,看《是,大臣》时可千万别被官场套话给“污染”啦。

此外,本剧续集《是,首相》质量也不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关注。

范进难中,孰之过错?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著,散著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般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范进中举”的故事。幸福来得太突然,范进高中举人后直接乐癫了。要是没有岳父胡屠夫的那狠狠地一巴掌,恐怕世上又多了一个疯子。也难怪范进反应如此激烈,他从20岁时开始应考,一直考到54岁,连考20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范进为何难中举?大家来看看范进这次考试经历吧——

话说这次范进又双叒叕去应考,虽然屡试不第,但范同学的答题速度还是蛮快的,竟然第一个就交卷了。考官监考无聊的紧,其他同学也都没交卷,就拿起范进的文章“用心用意看了一遍”。不看不要紧,一看气死人,考官怒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范进的文字太辣眼睛,浪费了别人的的“用心用意”,气的考官“丢过一边不看了”。

悲了个剧,范同学又双叒叕要挂科了。不过说来也巧,其他同学的答题速度可着实太慢了,考官又坐的无聊了——“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就这样,考官把范进的文章“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这次看完,考官的抵触心理可没那么大了,甚至“觉得有些意思”。

闲着也是闲着,看一遍两遍也是看,看第三遍也是看,考官“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第三遍看完可不得了,考官对天长叹——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范进这次终于没有再挂科,考官“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范进的遭遇算幸运还是不幸?幸运在于机缘巧合之下,范进的文字终于被人所赏识,避免了终生不第的悲剧;但不幸的是,范进的“至文”总被“世上的糊涂官”们给埋没了,二十余年光阴就这么蹉跎而过。

按照卷毛教授《写作是门手艺》中的比喻来看,范进同学的文风不但是彩色玻璃,还是一块深色加厚款的毛玻璃,读者只有“品,你细品”才能品出来范进的“至文”来。但可惜的是,读者对绝大部分文字都不会“仰视”而观,考官对考生的文字甚至持一种“俯视”的态度。

如果世界上的“糊涂官”少一点,屈煞英才的恶例会越来越少;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意识的改进文风,思想能通过“透明玻璃”般的文字传递给读者,那范进的悲剧或许能避免,读者们也不用再使劲的“品,你细品”了。

呜呼,范进难中,其错在考官乎,其错在文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