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其实非常有道理,“和优秀的人做朋友,你就会变优秀”,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就有类似的说法了。

荀子在《荀子·礼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朝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即使是周敦颐《爱莲说》中赞美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也是从侧面明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是非常稀有罕见的,是具有高贵典雅的品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孟母三迁实际上非常有必要,小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环境的潜移默化。所以古语有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当然,这是一句非常片面的谚语,但是家长教育和后天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影响因素。

孟子三次搬家,实际上是在找“学区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孟子居住在坟墓旁边,就学人家祭祀、办丧事。孟母没有责怪孟子,选择了立刻搬家。第二次孟子居住在屠户附近,孟子又学习屠户杀猪,孟母依旧选择直接搬家。第三次孟母将家庭安置在学宫旁边,孟子学习读书行礼,最终成为一代亚圣。

故事的真假不必探究,但是这个故事,经久不衰,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实际上时间背景放到现代社会不就是家长们心心念念的“学区房”。

当然现代社会本末倒置了“学区房”的真正用处和含义,因为孩子上学需要“学区房”这个硬性条件而不是孩子学习环境需要“学区房”来产生正面影响。

住在学校旁边,必然接触的自然是学生多 ,但是不可否认,任何学校都有品质好和品质差的学生。但是相对来说,越是优秀的学校,必然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

因此,孟母找的“学区房”实际上是一种有益的学习环境,让孟子接触的,耳染目濡的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这样幼小的孟子,潜移默化之中,必然比在墓地和屠户旁边生活要更大概率变得优秀。

人是环境的产物,或多或少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越是年龄小则越容易被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家长应该都害怕孩子去网吧,去赌博,一般家里有家长喜欢上网或者赌博的,孩子也有较大几率沾染上这些陋习。

因此,努力给孩子好的环境是很多父母前进的方向,但是过度解读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不科学的。就比如前文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当然不仅仅是一种偏见,只是相对来说,父母的影响是很重大的,但决然不是固定的,决定的。

远有刘邦、朱元璋的父母大字不识,一样白手起家,近有马云、雷军、马化腾、刘强东等等其家庭可能比下有余,比上自然也称不上富豪。

但是其家庭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后天教育上,实际上父母能做很多,能做的又极少。

孟母断机,也表明,孩子的成长决不是单凭好的环境就能一蹴而就的,家长的循循善诱和当机立断是一个持续的引导过程

《三字经》中不仅讲了孟母三迁,还讲了孟母断机。原来孟母虽然搬了三次家,终于让孟子跟着学宫的人学读书、学礼仪了。结果年纪大一点之后,孟子也像很多青少年一样叛逆,逃学,有一次孟母发现孟子很早就逃学回来了。

就把孟子叫到织布机面前,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教育孟子学习就像织布机上的布,一断松懈就会荒废学业。孟子这才又开始认真学习,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儒。

因此《三字经》里讲:“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才是影响孩子本性的决定因素,教育孩子要让孩子学会专心致志,这样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