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原始社会诞生,理论又至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千百年来的发展亦如中国历史般历经沉浮沧桑。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预防为根本,集千百劳动人民智慧,从民间到宫廷,从皇帝到百姓,中国人依附着中医创造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并深深影响了世界。

最早的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讲究“望闻听切”四诊,治疗手法又有针刺、艾灸、祝由等多种方式。中医自古便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它将人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体现了黄老道家学说的思想,并受其影响从而衍生出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发展源于基础的诞生

一、发展源于基础的诞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相传由黄帝所著,但因其内容与黄老思想极为靠近,后世很快又推翻这一说法,故又认为《内经》实际在先秦至汉时期发展,真正成书是到西汉时期。之所以冠“黄帝”之名,想来许是与古人追崇溯源有关。其实,时至今日,关于《黄帝内经》的起源依旧是众说纷纭,只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没有深究的必要,而更应该将目光放置于它的内容及影响之上。

《黄帝内经》据记载,原书共有十八卷,其中九卷名为《素问》,剩余九卷其实并没有名字,直至唐朝时期才被取名为《灵枢》。

轩辕黄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从《素问》讲起,本卷重点论述了人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部分,从人的整体逐渐深入到局部,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到经脉运行,逐步推进。如卷一:从平人气象论,其次决死生篇,再是脏气法时论,四为宣明五气篇,五谈经合论,六称调经论,七为四时刺逆从论共七篇。再如卷九:第六十一篇讲述上古天真论,第六十二又从四气调神大方面论述,阴阳应象大论为六十三篇,第六十四篇已是五脏生成,第六十五异法方宜论,紧接着咳论,风论,厥论,大奇论,最后为脉解,前后又十篇。叙述可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到了《灵枢》部分,除了延续《素问》的一些理论,又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部分。如:《灵枢》经脉卷中有提及“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医学典籍,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后世也以此为基础在中医药学方面不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从理论到临床

二、从理论到临床

发展到了东汉末年,另一部著名医学著作诞生,它就是《伤寒杂病论》,其创作者便是被后世誉为医圣的医学家张仲景。

与《黄帝内经》不同,《伤寒杂病论》从伤寒方面为切入点。他认为,所谓伤寒,一切由外感所引起,其中包括瘟疫。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从《伤寒杂病论》中开始被建立,甚至还涉及临床医疗学方面。张仲景将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出六个不同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通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不仅分析,还归纳了伤寒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和转归。又用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称为八钢)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其实《伤寒杂病论》的真正传播以及广泛使用并不在东汉时期,当时战乱,以及纸张的未普及和印刷术未出现,使得它只能依靠原书传播,几经辗转险些亡失。

张仲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从黄老思想到儒学“仁”思

三、从黄老思想到儒学“仁”思

撇开专业医学角度,《黄帝内经》前面考证过是受黄老道学思想影响,那么回归历史,自汉武帝时期起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那么东汉末年诞生的《伤寒杂病论》是否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张仲景生逢乱世,在那个黑暗与战争笼罩的时代,见惯了生离死别,但依旧立志成为医者或多或少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以“仁”为根本,与医者仁心相通,前者治世,后者救人,这也正正印证了那一句“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再看《伤寒杂病论》中所使用方剂,细心归纳,不难发现在药物使用上,与前人相比更为温和一些,这与儒学思想有着一定联系。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中庸”本身带有保守主张,这与《杂病论》中主张的温和相类似,方剂会增加多味药材配合,减小毒性,尽可能规避虎狼之药用法,以此达到温和治病的疗效。由此也再次证明了《杂病论》与儒家思想间的关系。

《伤寒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杂病论》的序文中张仲景引用孔子的话: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所以他的书就像他引用的话,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是那么的朴实简练。

当然,并非是说《伤寒杂病论》就完全与儒家思想挂钩,中医药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天、地、人这一大环境,所以在书中、药方中、主张中、理论中依旧会看到诸如阴阳学说、黄老学说的思想在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所谓,医者,仁心。张仲景立志乱世学医,大量研读前人典籍,结合自身思想及实践创作出著名的《伤寒杂病论》。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药学近几年来已被重新重视起来。《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诞生之初便被时间不断考验着,而现实也证明着它们的价值所在。尽管时间已过去千年,但它们对于现今社会的影响依旧深远流长。

从治病救人到辩证思想,从黄老道学的人与自然一体到儒家思想下的“仁”,中国人早已将至善、仁心融入方方面面。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相信历代医者依旧会将典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