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这个词我们经常用来形容晚清,到底怎么理解?愚昧语出晋·郭璞《蚍蜉赋》,指缺乏知识,愚蠢不明白事理。“愚蠢+不明白事理”,如此解释是比较恰当的。

晚清的人一直沉浸于自大的熏陶中,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四周的民族和部落则都是蛮夷。这种思想来源于儒家“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滕文公上》),默认中华民族在民族和文化上,优越于其他民族和文化。

鸦片战争虽给了清政府很大的打击,但大多数国人未曾清醒,沉浸在“天朝”的思想当中不能清醒,官方文件仍称英国为“英逆”,英国入侵则被称为“犯顺”。这是十足的“精神胜利法”。想必有人默念,“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神胜利法”致命弱点,导致重视伦理道德,轻视军工武器。

在守旧者看来,维护王朝统治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能震慑外人的,保证中国不受外人的欺负。

“纵洋人机器愈出愈奇,我不可效日本覆辙为所愚弄盘剥,搜山竭泽,事事效法西人,以逐彼奇技淫巧之小慧,而笑我尊君亲上之民心也。”

可见,在守旧者看来,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没有必要学,你学就是违背了儒家伦理的。包括英语那时候被称为“鸟语”,光绪帝学习“夷”的鸟语时,让慈禧总觉得有失尊严。

《论语》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中也有“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晚清保守者反对学习西方的重要理论依据,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成为精神胜利法的核心支撑。

反洋务论者刘锡鸿认为:“中国立教尚义不尚利,宜民不扰民。”意思是咱们中国崇尚礼义,不追逐利益。他认为“金、银、煤、铁等矿,利在焉,害亦存焉,非圣天子所贪求也”。就是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守旧者反对修铁路、开煤铁矿的重要理论根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多数官员以僵化的义利观作为原则,既拒斥世界变化,又不舍得对洋务改革进行投入,荒废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也没能保住自己的利益。看不清楚后面的发展道路,可谓是“自寻短见”。

这种“重义轻利”的“精神胜利法”,居然还大应用在打仗方面,糟践自己生命。

举个人物例子——叶名琛,这哥们是一名奇人,身高一米八,被英法联军俘后,被送往加尔各答。吃完自带粮食之后,叶名琛效仿古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绝食而死……大义凛然令后人感叹。

但是比这更难以让人理解的是,在被俘之前,外面英军的炮火连天当中,在屋里岿然不动,部下多次跑来告急,他手里拿着本书“笑而遣之”。本来临战镇定本是好事,但没有准备好应战部署,守军以“渊默镇静,毫无布置”对待,“请调兵设防,不许;请召集团练,又不许”。十五天时城破,叶总督和全城官员尽为阶下囚,江湖人称“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无情枪炮面前,民族大义纵然壮怀,但是起不了半点作用。

“义”成为那个时代人人独有的“骨气”,甚至成为一种生理反应,一触即发,把糟蹋自己称为“重义”。

《龙旗下的臣民近代中国社会与礼俗》这本书里,就记载了晚清人与人之间为“义”而产生的自虐举动。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冯夫人的母猪碰巧将王夫人家的前门撞倒了,这扇门受到了轻微的破坏,王夫人马上要求冯夫人赔偿,冯夫人拒绝了。随后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直至王夫人以自杀相威胁。冯夫人在听到王夫人这样威胁之后,抓住时机,比王夫人先行结果了自己的性命。这样一来,王夫人反而处于被动地位,王夫人随后也投河自尽。”

听起来很有骨气,以刚强精神战胜对方,但是吧,这种做法真的是不知所谓。

形成如此局面的原因,除了历代积累的因素以外,也是由于清代的文化专制主义与排外主义传统有关。中国古代并都是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但由于满清统治者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凭借军事力量征服,从而统治整个中国的,因此,他们在官制等级方面不得不更加森严,实行比以往更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以高压手段钳制各种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预防和绞杀任何不利于其统治的言论。

即便是没有外力打破晚清的统治,最终也会在内力的扭曲下,产生巨变。历史看起来是偶然的,但进化阶段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