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 “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 “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世说新语》

顾和是顾荣的侄子,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即展露才华,为顾荣推崇: “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

顾和最初做扬州刺史王导的从事,某月初朝会刺史,群僚皆至,顾和乘车至刺史府门却不入,而是慢悠悠下车,坐在太阳地里捉起衣服里的虱子。同事们从他眼前走过,不时地往他这边张望,有人捂嘴窃笑,顾和不为所动,神色从容。

这时,大臣周顗从他身边过去,很快又转身折了回来,指着顾和的胸口问: “你这里面有什么?”

顾和捉虱如故,眼皮也没拾: “此中?此中最难测!“

周顗大笑,既入府,对王导说: “你的部下当中有个可做中书令和尚书仆射的人才!”

在王导的照顾和提拔下,顾和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他没让叔叔顾荣失望,后来果然做到了中书令和尚书仆射,成为东晋的重臣。

现在看来,这位顾和坐在自己上级的府门前捉虱子,多少有那么点作秀的嫌疑。

当时风气日下,一个人要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在个人事业上有大发展,获得大声誉,最好的办法是语出惊人,而无须步步为营。

当然,捉虱子本身是不是假的,这跟魏晋名士服五石散有关,便需要讲一下何晏的故事: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何平叔即何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魏国玄学家,魏晋玄学的发起者。

他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曹操的养子, 自小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后娶金乡公主,跟与司马懿争权的曹爽关系密切。何晏长得漂亮,美姿仪而绝白,魏明帝总是怀疑他涂了粉,于是有意试探,在一个大热天赐他热汤饼。吃完了,何晏大汗淋漓,用袖子擦脸,面色变得更为洁白。

何晏为人有四好:老庄之书;女人;化妆;服食五石散。

正始年间,曹爽排斥司马懿而执掌魏国权柄,对何晏宠信有加官至吏部尚书。后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剪除曹爽,何晏也死于非命。

何晏在政治上很弱,生活上奢华,有些女气,但思想上却很厉害。

何晏在世时,和夏侯玄以及天才少年王弼一起开创正始之音,在魏国朝野上下掀起清谈玄学的风气。何晏解释老庄,立论以“无”为本,认为“无”创造了万物。

何晏还掀起名士服用五石散的风潮: “吃五石散,不但能治病,吃后精神也很爽快!”

五石散是一种药物,用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石疏磺五种矿石炼成,功效是疏气、温腰。也就是说,还有春药功能。史书记载,何晏在个人生活上“耽好声色,始服此药”。

当然,发明此药的不是何晏,而是东汉医药大师张仲景。

张仲景最初研制此药为的是给人治伤寒,因为人们服用后全身发热。到了何晏那里,他有可能把五石散进行了改造,加入了新的东西。至于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吃完五石散,不但浑身发热,还处于兴奋癫狂状态,需要行走散热,即“行散” (“散步”一词的源头)。这时候,除了饮热酒外,还需要穿单衣肥袍,加之累月不洗(新衣质地坚硬不利“行散"),身上长虱子也就不新鲜了。

王导门外的顾和,之所以捉虱子,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五石散真的是一剂毒药,魏晋名士为什么紧紧拥抱它?

过去,人们谈论魏晋风度与服药的关系时,往往只道出他们的虚无与堕落,却忽略了这背后的伤感。在目睹了时代的无常风云后,在脆弱的荣华中,服药虽最终伤害身体,但崇尚即时欢乐的人们还是争相服用。

如果这就是人生,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