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学佛者,都说《金刚经》主要是阐述“空”,其实这种说法比较片面,严谨来说《金刚经》既不是说“空”也不是说“有”,就连“即空即有”也不是。既然这么说,那可能有同修要问,《金刚经》到底阐述了什么人生哲理,也就是说《金刚经》的主要宗旨是什么?在这里我就不卖官子了,我个人理解《金刚经》的主要宗旨,就是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其实我给出的这个结论,主要是基于“知见”二字,《金刚经》中关于“见”这个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现象上的见,就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这个见是物质条件的反射而自然形成的。其次就是思想上的“见”,这个“见”是一种思想的见解,比如,我们通过佛经了解佛经中的义理,这个见解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对某种事物的观点。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佛陀就重点阐述了关于“知见”这个话题,佛陀在这一品的开头,对须菩提说“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关于这个观念对不对。我们都知道,佛陀在《金刚经》的前面都是说“相”,比如“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最后的结尾,佛陀却把前面的“相”,改成了“见”,这到底是何用意?

要理解这个用意,我们先借用《楞严经》中的见道之见,《楞严经》关于见道用四句话来阐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句话中的“见见之时”第一个见,就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见,第二个见,不是所见之见,而是明心见性之见,见道之见,所以叫做“见非是见”。

既然说这个明心见性之见,就是见道之见,难道“明心见性”还有一个境界存在,所以就说“见犹离见”。当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耳朵也听不到任何的声音,有人认为自己明心见性了,但是这个明心见性还是存在一个“见”,所以就说“见不能及”。概括来说,只要有一个境界存在,就不是悟道,就不是正确的真理,须菩提自然说这是不对的。

佛教有个名词叫做“知见”,这个“知见”便来源于《楞严经》,经文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所谓的“知见”,首先是把佛经的道理解悟透彻,通过精进禅坐,也“见”到了某种现象或者某种境界。但是,我们参禅打坐,“见”到一切皆空,知道自己的内心清净了,可是,终归还有一个清净相存在,我们要知道,只要有相的存在就是不对的。

当你自己知道内心清净,那还住在一个清净相上,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个就是无明的根本。我们参禅打坐,要做到“知见无见”,就是内心能这个清净相都没有,最后才能悟到“空”,这个就是“斯即涅槃”,也可以说你修行达到了“见”的边缘。

佛陀说,佛经上的“知见”,只不过是一种方便说法而已,便于大家理解,不能当作真理。佛陀告诉须菩提,发菩提心的修行人,也就是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如果你想要大彻大悟,那么就必须做到“如是知、如是见”,破除一切现象或者境界的存在。

当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真理,这个就是“如是信解”,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搞清楚了,不迷信了。当真正地理解《金刚经》的义理,不著世间一切相,也就不会生法相,这个法相就是自己给的一个境界或者一种现象。比如,上帝的形相都是人类心念所产生的一种虚幻形相,还有佛的形相也是你内心的一种幻想,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相存在,这个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最后,佛陀给出一个结论,所谓的法相,也是一种方便说法,意在大家好理解,并不是真理。通俗来说,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归纳总结的经书三藏十二部,都是一种方便说法,旨在让我们通过这些方法,自己去寻找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没有任何的境况或者外在的形相存在。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发表你的高见!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