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这代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难忘岁月,斑斓印痕,让历史说话,为中国知青,努力留点东西下来……】

捧着寄自辽宁沈阳的快递,迫不及待地打开,一本绿色封面的书籍映入眼帘,轻轻地读着书名《探寻沉寂的史料》,再读书名旁的副题《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顿时心头涌起一种敬意,这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前就先我们奔赴乡村的一群热血青年。这些年,虽然各地知青的活动层出不穷,但对五七年下乡的知青了解得并不多,当年,他们是怎样离开城市选择了这么一条人生之路?怀着好奇,更有一种探究的心理,我翻开书,逐渐走近这群老知青,从一行行铅字,一幅幅老照片、一则则知青口述中感受着那段特殊的岁月,体味着这群早已不再年轻的当年“务农”人的心跳。

书的作者——马畯,一位年过八旬的知青兄长,1957年7月26日从沈阳市区来到大东区八家子高级蔬菜生产合作社,历任出纳员、会计、种鸡场场长、规划土地办公室主任等职,业余爱好篆刻,且坚持不回城,以务农为乐。

知青史料,首先得尊重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一个个事件。《探寻沉寂的史料》,重点记录了1957年下乡知青,并特指沈阳的下乡知青。穿越时空,追溯“知识青年”的源头,马畯大哥为了这部书稿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收集资料,整理方案,梳理历史脉络,尽力以有说服力的原件、原物去留住一段历史,让人们了解1957年的沈阳知青,而这样的寻史、过程,既呕心沥血,更有一种不留遗憾的夙愿,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实资料,令人可敬可佩!

该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录篇。上篇主要收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沈阳的老报纸上有关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新闻报道、社论、省市领导讲话、照片、诗歌等珍贵资料,以及当年沈阳市欢送毕业生下乡、各地有关青年学生下乡的动态信息。

中篇,主要是知青口述资料,十多篇知青口述,有的是知青自己提供,有的是马畯大哥整理成文。“今生无悔”“知青伉俪”“从‘省政府大院’走出来的新农民”“访‘沈阳知青第一照’的收藏者——徐淑华”“知青撑起八家子小学校”“务农安家科技敬业”……一篇篇口述史,犹如一部部生命的巨著,短短的文字似乎已经无法将知青们那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全面地展现,但透过这些深情的回忆,一则则回忆的片断,已经足以体味着知青们那些年、那些事对一生的影响。

下篇,作者以“未了情”为主题,落笔于现在所能联系上的1957年的老知青。时光的飞逝,当年的知青们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已经体弱多病,健在者年事已高,有的已经联系不上。但沈阳地区的这批老知青们还是努力书写自己下乡的故事,一种知青情结,一份未了情,曾经的青春记忆,今日回望,无限感慨。

附录篇,主要记叙了史料采撷的过程及部分报纸影印件,曾经的留痕,今日再去触摸,那无法忘却的岁月中,知青们迈出了影响一生的足迹。

马畯大哥在后记中深情地写道:“人还在,志未衰,要把这段历史写明白!”收集、整理这段史料,是心愿,但真正做好不容易。无数个日日夜夜,一份份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来的零星片断,要整理,要求证,要思考,详实的历史资料,是全书不可或缺的“神经中枢”,马大哥在晚年用心、用情去力求找到这段历史的佐证,终于,《探寻沉寂的史料》得于出版,可喜可贺!

翻动着手中的书籍,一个个铅字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段历史,老知青们用生命书写的篇章,诠释着一段岁月的留痕。从中,我们了解了更多1957年下乡知青这个群体当年的特殊经历,也看到了今日知青们安度晚年的生活风貌。从青丝到白发,几十年的光阴,见证着老知青的生命历程。

如今,在1957届知青下乡60周年之际,拜读收藏了沈阳知青一段珍贵的历史的《探寻沉寂的史料》,既感动,更欣慰!感谢马畯大哥!并向所有为该书付出心血和出版而努力的朋友们致以深深地敬意!

【坚持原创,感谢我们能够相遇。原创图文,欢迎关注、收藏和以分享链接的方式转发。谢绝未经授权转载、摘编、洗稿及其他方式变相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