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中人的资质,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最终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实都是因为一句“以勤治事”。
“五勤”做人,“五到”做事,这不仅是为官之道,亦是为人处世之道。
“身勤”,即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湘军为什么在太平起义中,可以对太平军十战十捷,以少胜多,就在于曾国藩的以身作则,刻苦训练。就拿早起训练来说,不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的天气环境,他都闻鸡起舞。
有时不是再看你说什么,而是再看你做什么,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榜样,做到了“知行合一”。
“眼勤”,即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论“眼勤”时说:“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就是说看一个人,不要急着下结论,而要仔细详尽地观察;读一篇文章,不要着急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反复阅读,细细琢磨。
曾国藩的眼力可谓是炉火纯青,当年李鸿章曾要为三个人请求职务,曾国藩却说无需召见随即分配了职务。因为他在散步时遇到,
右边一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是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
中间之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走后,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是个不可重用的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
左边的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可见他是大将之材,是个上上之材,应予以重用。”
是的,左边之人就是台湾首任巡刘铭传,其治台策略与理念,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手勤”,即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就是说容易丢弃的东西,要用心去收拾好;容易忘掉的事情,要用笔记下来。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整理的好习惯。
曾国藩就有三个好习惯伴随他的一生。
一是反省
曾国藩每天都要写日记,通过日记进行反思、修身,找出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增益其所不能”。
二是是读书
他要求自己每日必看历史不少于十页,饭后写字不少于半小时。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宋代皇帝赵恒也说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改变了气质,增长了才华,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是写家书
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家书去教导弟弟和子女,使得曾家后人人才辈出。如今这些家书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研读的知识。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都终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口勤”,即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这里的规劝与训导正是曾国藩为人的可贵之处。
俗话说:“言多必失,做多必得”,曾国藩向来“戒多言”的。例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时,与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骆秉章压根儿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而曾国藩没有逞口舌之争,曲意忍让的态度,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谦恭、热情,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并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对下属的再三训导,而不是惩戒,这使得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等名臣,也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心勤”,即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意思就是人的诚心到了,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思考到了一定的程度,连鬼神的足迹都可通晓。
曾国藩从科考连续考了7次,直到23岁才考中秀才。同为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13岁中秀才,左宗棠14岁考中、李鸿章17岁中秀才,但是曾国藩的勤奋,其余三位都视之为师长。
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到以少胜多的完胜,没有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努力,又怎会带出大获全胜的湘军。
遇事不慌,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
做人莫懒,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