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说:“制俗以俭,其弊为奢!”纵观古代那些受人敬仰的先贤大德、清廉官吏、志士仁人、千古名流等,他们大多都崇尚节俭。如在大明开国皇帝的故乡,便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叫做: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好处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大意是赞扬朱元璋在给皇后过生日的时候,要求只准用那些简单的菜汤来宴请官员,且同时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若有哪位胆敢违反,必将严惩不贷。

自然,节俭是一种美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更是在《诫子书》中提到要弘扬节俭之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由此不难看出,对于节俭,古人都是当作衡量一个人的德行标准来看的。若论古代在节俭一事上,堪称典范之楷模,我觉得,应当首推晏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圣先贤之节俭典范:晏婴

晏婴五短身材,拜齐名相50年,历仕三朝靠什么?

晏婴,世人习惯尊称其为,是我国春秋时期可以和管仲齐名的政治家。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晏婴,身材不高,身短五尺,却很有能耐,他公元前556年,晏婴继任齐国正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最高官至相国。执政近50年。

毕竟晏婴以异常平庸的外相,而最终能拜齐名相还那么久,而且为后人传唱至今视为一代名相之历史典范,那绝对不是靠吹嘘得来,而是其智慧加德性中个人品格魅力之十足感召,其中,“苛于律己,宽于济人”的大行节俭之风便算其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婴

财富面前:对自己“舍不得”,对别人却“大舍”

晏婴在当相国(类似于宰相)的时候,按照官品,他的俸禄已经十分优厚了,然而,他的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

在日常生活中,晏婴每顿都以粗茶淡饭度日,一件裘袍一穿就是30年,本来都已经很破旧了可他却老是缝缝补补舍不得丢掉。当然,晏婴这么做并不是“舍不得”类型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而是出于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真节俭。比如,尽管自己在吃穿上很节俭,但他却常常将自己的财富分发给附近的乡邻,以赈济贫寒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婴的不舍与舍得

有时候,好事并未必见得就不出门。后来,晏婴节俭的美德被齐景公知道了,齐景公打算将物产丰厚的都昌封赠给他,可晏婴却拒绝说:

“我一直视节俭为师,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奢侈纵欲。如果我接受了大王的封赏,就等于是抛弃了自己的老师。”

相国尊身:不居广厦,与百姓同居简陋

晏婴的节俭不光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相国,他住的屋舍其实和寻常百姓并无两样,而且那座房子低洼、狭小,又近闹市

看到这种情景,齐景公终于不忍,曾打算赐给他一座新房,可同样遭到了晏婴的拒绝。

晏婴说:

“这套房子是祖传的,我先辈能住的房子,我如果不能住,那就说明我已经变质了。再说,近闹市我并不觉得吵,它可以方便我买东西,况且身处百姓之中更能随时体察民情。而且,我已经在这里住惯了,造新房子既麻烦又浪费钱的事情就免了吧。”

总之,好说歹说,晏婴就是不要景公赐的新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婴相国之身不居广厦

后来,无可奈何的景公,为了能够强制宴婴搬到新房去住,他想了个办法,一次,他趁晏婴出使晋国的时候,偷偷给晏婴换了套新房。当晏婴完成出使任务回到齐国,发现自己的家变了,于是,他先向景公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然后,说服家人一起又搬回到原来低矮、潮湿,又居闹市的旧房子里去了

简陋出行:高车大马,齐景公三赠晏婴三退

晏婴为齐之丞相,出入自然是要乘坐马车的,然而,晏婴所乘之马车,其破旧程度,让人见了都很难相信那是堂堂一国丞相所乘之车。

晏婴的马车,车子整体很破旧,就连扶手还断了一根栏杆,另外,拉车的马也是又老又瘦弱,走起路来比较慢。

常常下乡时,晏婴的马车总是比之其他人的很不给力,往往落在别人后面。

齐景公见此情景,就从自己的腰包里拿出办公经费给晏婴买了一套豪华大车,以及八匹高头大马来,然后派大臣梁丘去将其送给晏婴。

然而,不一会儿,梁丘回来了,他向齐景公禀报,晏婴不肯接受主公的赏赐。

齐景公让梁丘再次给晏婴送去:“就说我说的,让他一定收下。”

接着,梁丘又回来了,禀报齐景公晏婴还是没收。当然,齐景公很生气。这次齐景公直接写了个手谕,让梁丘又一次送去,不一会儿,晏婴又一次退回了马车。这让齐景公感觉特别的没有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婴拒赏

晏婴回复齐景公说:

“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也就是说,晏婴认为自己身为相国,必须以节俭为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从而造成社会上的奢侈浪费现象,最终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人心道德的败坏。

总而言之,宴婴节俭,名留青史,他的节俭风尚,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的改变,或者周边的诱惑有多大而抛弃过,堪称千古美谈。

古人评晏婴:君子道,齐国亦治,国奢示之以俭

对于宴婴的节俭,古人对其肯定并大赞有佳:

孔子曾赞其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公孙弘评他:“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

曾子认为: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婴像

结语:

春秋时期晏婴虽位极人臣,但一生节俭之风不离身,足以说明,一个人节俭习惯的养成,往往与财富、名望、地位无关,而常常和心志与德性相关。因此,对我们今人来讲,一个人是否应该节俭,以及能够做到节俭,并不是说我们生于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就可以不节俭,非得到了生活出现危机才想起需要节俭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知福惜福的表现,亦是一种忆苦思甜、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作为普通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再好,社会地位再高,又有几人能够高过春秋时期曾官至相国的宴婴呢?而节俭一事,晏婴竟然是如此上心上力在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使得自己在平日的生活中多一份节俭呢?

『文/东院景明,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