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 端午是我阴历生日,今天6月22号则是阳历生日,就这样一路走到36周岁了。看到新闻,今天也是许渊冲老先生的告别仪式。这篇是跟小伙伴毛栗子一起写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的百岁人生,从这位“心态上的年轻人”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36岁,被百岁老人

治愈的育儿焦虑

正文共: 2812字 20图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我知道这老先生的时间并不长,甚至于短到仅仅几天。

6月13号,影院有西南联大记录片《九零后》排片,慕名去看,第一次知道了还有这样一位年已近百,却仍在积极工作的老人。

没想到几天之后再看到关于他的消息时,居然是他去世的新闻。一口气补了好几个他的访谈,收获颇丰,听他说话,好像不知不觉就会被那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所感染,看完会忍不住沉默好一会,想一想当下的人生。

01

把事情做到极致

许渊冲毕生致力于翻译工作,在国内外出版《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莎士比亚选集》《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中、英、法文学作品120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顶尖专家,获奖无数,硕果累累。

《 百岁许渊冲的诗译人生》

用英文韵文翻译古典诗词,需要译者精通两国语言的特点和用法,还需要译者精通两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把诗歌中的暗喻、深意、借代完整的带给读者。可以说,他以一人之力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在外国市场的被理解和被认可

从他的译作上,能感受到一种美,用他的话来说,把中国的美带给西方,把西方的美带给中国,让世界变得更美。

这是他翻译的唐诗:

他翻译的《牡丹亭》题记:

他翻译的七言绝句 ,可以看到days-haze, west-dressed的韵脚。

他翻译的《静夜思》 ,light与bright对仗,ground与drowned对仗。

翻译一项苦活,也是一项需要坐冷板凳的累活,但他却乐在其中。

02

从60岁开始

许渊冲60岁之前只出版了四部译著, 大部分著作是在60岁之后完成的93岁 获得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一直翻译到逝世的前一天。

他的作息是欧洲时间,坚持称自己是规律作息,因为累了就睡,不喜欢就不翻了。白天人多,夜里才是创作的好时段, 他把 熬夜 翻译成“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 非常生动。

他坚持每日翻译1000字或者一页,自学如何用键盘输入电脑,视力不好以后用放大镜读文稿。

86岁时,许渊冲被诊断出癌症,北京最好的医疗专家团队判断最多还有7年时光。许渊冲把这7年,看作是更要努力的7年,依然坚持每天起床做操,去公园,吃饭,看新闻联播,遛弯,夜里翻译的生活秩序。

7年之后,他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同窗杨振宁和王希季都到场祝贺。作为一个耄耋之年做了手术的癌症病人,老先生有活一天赚一天的积极心态。

他以他的一生,诠释never too old to learn的精神。

03

饱受非议却不改自信

让他饱受非议的是他翻译的毛泽东诗词。 在他之前,翻译界注重形合多于意合,没有人试图去打破毛泽东原来的创作形式。许渊冲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他主张内容让步于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术界不仅攻击他不忠于原文,甚至有人扣上千古罪人的帽子。

但他没有被打败,他以一人之力,跟当时的整个翻译界以笔切磋。当时负责毛泽东翻译的主管钱钟书,表示许渊冲的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灵活自如。”

即使是得到了钱钟书的首肯,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毛泽东译作第一次出版面世也在数十年之后。拿到以他翻译理论为主的第一次结晶,他在扉页给自己写了这么一段话。“全世界有史以来这是第一本。”

他也一度被学术界抨击“狂妄自负”,对他口诛笔伐。但他不改自信,甚至在卧室给自己挂了这样一幅对联“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退步”,以证自身。

这是一位即使历经苦难,仍然倔强不肯低头的老人。

图源纪录片《大师》

04

高人格,低物欲

在许老诸多的采访中,都能看到家里局促的空间和简陋的装修。他的房子是80年代调进北大以后分的,目测也就80平不到的样子。 很难想象,这样背景和资源丰厚的老人,一直住在这样的地方。

(采访画面)

他不是换不起,而是他的喜悲,并不以物质条件为转移。

图源《国家记忆》纪录片

这样一位徜徉在精神世界里,笔耕不辍的老人家,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这些后辈, 阐释了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追求

图源《鲁豫有约》

05

人生百年

前阵子,我回老家奔丧。 爷爷在90岁生日后不久去世 , 这个年纪,子女都在身边,没有遭太大罪走了,老家人称这种为喜丧。

照例,火化下葬前,遗体要在灵堂里放置几天。叔叔姑姑弟弟妹妹轮流守着,后半夜起来,我和爸爸一人一把椅子,坐在棺木旁边。棺木带着制冷功能,夜半无声,唯有哀乐和机器轰鸣,相顾无言。

在那样的夜里,我不禁想起很多事,从20年前外公过世、到后来的外婆、奶奶、直至爷爷——最后一位祖辈,也走了,似乎这才是自己人生真正进入下半程的标志。

因为温度颇低,棺木透明的遮罩上,聚拢了一层白白的水珠,爷爷脸被遮住了,我起身拿纸巾擦拭,纸巾却一会会就湿透了。 我一边擦一边想,人这一生,该用什么去形容呢,什么是得到,什么是失去,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什么是目标,什么是结果,到时候是谁送我走,而我又能留下什么。

从孩子出生开始,母乳、睡眠、辅食,到后来的情绪、教养、学习,似乎无时无刻不背负着压力,有时候难免灰心和焦虑。

可放在人生九十年、一百年的维度上,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而正如那一代人,走过抗战的艰苦,体会过国破家亡,人生起伏,所承受的比之我们,要多太多太多,我又何尝不能笑对人生短暂的挫折与低谷呢。当下的很多育儿育己的焦虑,谁说不是微不足道的呢。

人们总在说赢在起跑线,可这些百岁人生却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起跑线,而在于人生的跑道,你究竟能坚持跑多久。

06

所谓的一眼望到头

在我年少的很多时候,想起40岁乃至40岁的人生,第一个反应就是:“诶呀,不敢想,不敢想,奔四太可怕了。” 好像到了中年,人生就一眼望到头了,希望和热情都随之湮灭。

想到60岁,那就更是毫无憧憬,那时候会在干什么?给儿子带孩子?还在为生活奔忙艰辛工作?

想到80岁,不觉得那是种福气,反而觉得是一种惩罚.....爱人、伙伴都离去了,人生晚年,难免凄凉。

如今我36岁了,离当年“太可怕”的40岁几步之遥,可当我开始凝视着像爷爷、像许老先生这样百岁的人生时,我觉得过去的我想错了,彻头彻尾的错了。

人物的文章里有这样的一段话:“作为翻译家的许渊冲,是一个活到100岁仍每天熬夜翻译的翻译家,最重要的是,这位翻译家一生绝大部分作品是从62岁开始翻译的,也就是说, 大部分人从壮年开始的个人奋斗,对许渊冲来说是一场暮年才能出发的赛跑。

是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即便到了60岁之后,可能我们还有30年、乃至40年的人生路要走, 而什么时候开始算早,什么时候算晚呢? 恐怕只有什么时候停下,能够定义。

许老先生说, 尽其所能,得其所好 ,不要和别人比

人生百年,大浪淘沙,这一句,何尝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