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是一介贫农,出生贫寒。在其十几岁时,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当时的他无力给父母大办丧事,甚至连埋葬的土地都没有,得好心人相助才让其父母有一席之地,得以下葬。可以说,当时朱元璋父母的墓地仅是一丛荒丘。

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当了皇帝之后,又对父母的陵墓培土加封。洪武八年,因修建明中都的计划落空,将剩余的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基本建成,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据说,当时的明皇陵整体占地20000余亩,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

明朝末年,张献忠攻占凤阳,对皇陵是大肆破坏,不仅将享殿等建筑烧毁,厚重的石像生也砸坏推倒,此后经年又屡遭毁坏。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郁郁葱葱的皇陵变成了光秃秃的土堆。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皇陵还是荒芜不堪,神道两旁只有断头残臂的神像,残缺不全的神兽,风化严重看不清的石碑。封土堆上零星的几棵松树,周边尽是农田,根本没人管理。

而今天的皇陵,有着宏大宽阔神道,威武雄壮石像生庄严肃穆,威风凛凛。神道两侧共有32对石像生、两座明朝石碑和朱元璋父母的地宫封土。石像生有麒麟、狮子、石虎、牵马石人、文官、武将、宦官。还有4对望柱。走在神道之中,两侧皆是威风的石像,那感觉绝了。石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细,人物装束神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神道尽头有一座金水桥,两旁各有一座碑亭,碑亭内各有两块巨大的石碑。东边是朱元璋为其父母亲笔题写的明皇陵碑,介绍自己的生平之事。西边是无字碑,为何无字我也不知。随后是已被毁掉的享殿遗址,建于三层台基上,面阔9间,进深5间,十分高大宏伟。在之后便是坟冢了,墓冢前立有只有皇帝墓前才能立的石五供。

我个人还是非常佩服朱元璋,这个人成功真是不拼爹啊!贫农出身,造反成功,当上皇帝,多么励志。古话说得对:“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自己当了皇帝,很有必要让四里八乡都知道这个喜讯:老朱家的小子当年穷得当了和尚,现在人家是皇帝,快到他家祖坟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