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要承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中国管不了人民币汇率。”换言之,人行最终必须放弃汇率目标,人民币汇率最终将由全球所有市场的偏好、预期、交易来决定。

中国金融当局释放出上述信息,一方面是为近期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快速升值提供背景说明;二来也许更重要的是正式宣布人民币不再有汇率目标,不再挂钩美元或以美元为核心的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将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由全球依市场规律来决定。换言之,这也等于预示了人民币国际化将以更快的步伐向前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美中金融博弈或货币博弈的核心部分。近期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美国的角度看,这是近年来美国持续采取高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走贬弱化下的必然结果;就此而言,这是人民币的被动升值。从中国的角度看,则是因为美元流动性的过度泛滥,终于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迅猛上涨,为了避免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对钢铁的出口,以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将通膨输出或把通膨向美国反馈。

当然,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向外转嫁通膨的条件。中国身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愈来愈多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已居于垄断地位;由于疫情在同为制造工厂的印度、越南肆虐,大批订单转至中国,更强化了中国的转嫁条件。因此,现阶段的人民币持续升值,除了是因应当前国际通膨大形势的必要手段,亦正好藉此放开长久以来的汇率目标,让人民币国际化跨出关键的一大步。

从战略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是2008年金融海啸后中国作出的重要战略决定。当时中国与美国逐渐走向全球大博弈的形势已初现征兆,世纪金融海啸爆发半年之后的2009年3月,时任人行行长的周小川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针对国际金融及国际货币提出深思与建议。文章中针对的当然是1971年美国单方面毁弃布列敦森林会议的承诺,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让美国因此拥有了独占性的印钞权,并因此发展成了一个美元霸权。

这样的国际金融及货币体系当然不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大国如日本与欧盟等乃自谋生路,致力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此举当然为美国所忌并进行打压,日圆国际化显然并不成功,欧元国际化也走得相当艰辛。对中国而言,明知此路难行,但显然别无选择。

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大体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基础工程,包括与各国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建立香港、新加坡及伦敦三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IMF)的SDR货币篮子,正式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等。

二是“去美元化”,分别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避开美国主导的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中国建构自己与某些国家之间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类似“去美元化”的动作也在欧盟及许多国家中进行。

三是研究发展数字人民币(e-CNY),这是一种以区块链技术设计“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正在若干城市试点,成熟后将正式向全球推出。

扮演一种国际货币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包括国家实力、国家信用及国际流通。美元一开始无疑同时具备三者,但在2008年之后,国家信用已大幅流失,由于始终未出现强劲的挑战者,故美元霸权仍能主导全球。中国的人民币姿态虽低,步子却走得稳实,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而言,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对全球而言,却是各国在美元之外的另一选择。展望未来,美中货币对决终有登上擂台之一日,这一天看来已在接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