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塘月色(作者秋实、朗读可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荷塘月色(作者秋实、朗读可宁)

文字:秋实朗读:可宁

朱自清写过许多著名的散文,其中有一篇是《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写得很美,像轻风拂来,像琴弦轻奏,像月光朦胧,像荷叶一样的恬静。那种美,固然是来自于作者的文字润色,但也毋庸置疑应归功于荷塘,归功于月色。

荷塘和月色都是自然的,它们的存在是朴素而现实的,朴素的美固然是美,但是毕竟是朴素的,是朱自清把这种朴素的美置于了高雅的殿堂之中,就如美味的葡萄酒盛进了夜光杯中,并置于豪华的辉煌之下,使朴素的美得到了升华,使同本质的美展示出不同本质的浪漫。《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那座荷塘,月色是那座荷塘周边看到的月色,那种美是地域性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不被大众所知的。是朱自清把荷塘月色公开化,使荷塘月色不但变得人文化,也变得大众化了。

任何人都可以品读到《荷塘月色》。可以想象出荷塘的情景,想象出月光的漫洒。那清清的水面上,平展着充满生机但悠然若闲的荷叶。荷叶的上面荷梗青青,挺立出一朵粉红色的荷花。那是一种怎样的天然般的雕饰,怎不令人陶醉呢?深远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它那辉光柔和得并不会让人睁不开眼睛。当月光从天上泻下来的时候,散在大地上,伴着荷塘里的荷叶、荷花、水草的影子在晃动,那也是很迷人的。光的柔和,水的柔美,花的柔姿,可想而知,月光下的荷塘的景致,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和谐。人是不宜步入这自然的殿堂的。朱自清当然也不宜。人,会驱走禅意,打破天然。

荷塘,是许多人为之忘机的地方。都想在这里享受天然,领悟禅意,但一旦踏入,便一切皆空了。人们为了留住禅意,把荷花、荷叶、荷塘雕饰在一些艺术品上,体现在紫砂、陶瓷、砚台上,体现在书画、文章中,成为人们休闲鉴赏、陶冶情操的上等艺术品。你看那荷叶上的青蛙,荷花上的蜻蜓,都是禅意澄明的。月色,是许多人为之动情的,人们为了表达思想常常借月光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借月光抒情的句子。月,自古至今都是人们的寄托。月像是母亲,月又像是妻儿;月像是故乡,月又像是故人。

朱自清则把荷塘和月色叠加,形成了多色相融的境界,给人一种轻歌曼舞的美妙,也便使这荷花在水中、在月光中亭亭玉立,翩翩起舞了。月光如水,水如月光,这月光与水的交融是再完美不过的了,而荷花偏又在这柔情之中,那便是天作之巧。荷花是不曾使人想到月光的,但会让人想起荷塘。这就是朱自清的高人之处,把荷塘和月色交织。荷塘的自由,月色的自由,朱自清自由地踱步,恰逢其时“月光不能朗照”,这些无意的自由不约而同地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一起融入了《荷塘月色》。

当有月光的晚上,荷塘中必定会有一个月亮。猴子们说,月亮掉到了水里。一定是吴刚的桂花酒坛倾倒了,月亮醉了。掀起那片荷叶,在那清濯的塘水中,你一定会看见一个月亮在摇晃。水中的月亮把荷塘映得很深很深。整个荷塘也醉了。沿岸任月光流泻,怎么连青蛙也不叫了呢?是否青蛙也醉了?

记得老家房后有一个荷塘,每天到了晚上,人们躺在床上的时候,蛙鸣声则会敲响耳鼓。那是一种悠闲的声音。当你忙碌的时候,这种声音是不会介入的。时代不同了,人们忙碌的时间仿佛比过去长了许多,白天黑夜地奔波,无有闲暇,总想在二十四小时以外去寻找安心。蛙鸣的声音也听而不闻了。许多的人无暇顾及荷塘月色。但即使有暇,要享受荷塘月色之美也是要有态度的,是要有境界和情趣的,这样才会享受到那种意境,否则它们并不会理睬你。疲于奔忙的人,是永远享受不到的,即使在身边。

当人们感到荷塘月色的美的时候,那绝不是一种闲情逸致,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或许那本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秋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清澈眼光观察生活,以温暖笔触记录美好,创作了大量有情怀、有品质、有感染力的作品。尤其擅长于景物描写创作,他的文字如春天的清泉般悦耳,如冬天的阳光般暖心。

主播:可宁,一级播音员,原山东经济广播主持人,现任海阳市融媒体中心电台编辑部主任、新闻主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