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明相比。早在十四世纪,苏丹们便选择部分基督教的男童接受奥斯曼人的教育和训练,建立了威名赫赫的新军部队。无独有偶,法王查理七世也在同一时期,出于对英格兰作战的需要建立了常备军。
常备军的诞生是划时代的进步,查理七世以高昂的军饷吸引贵族的次子们参军,他们自备武器装备与马匹,在战时听从法王的调度作战。得益于法兰西众多的人口,此后法王麾下的宪令骑兵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中坚力量。这就是所谓“宪兵骑士”,同时,法国还组建了欧洲最早的专业炮兵部队。

宪兵骑士
奥斯曼的新军也是常备军的代表。奥斯曼帝国的德米舍梅制度在14世纪走向成熟,被征服的基督教地区40户人家出1名青少年担任欧古兰(即侍童)和阿杰米欧古兰。军官们会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欧古兰日后会成为官员或者军官,而阿杰米欧古兰则将成为士兵。但是在此之前,两者都会经受漫长的训练,阿杰米欧古兰的训练时长长达六年,还有专门的仪式庆祝毕业。残酷的训练与严苛的纪律,再加上对苏丹的忠心耿耿,铸就了这支奥斯曼帝国的刀尖。这就是日后著名的苏丹亲兵。苏丹亲兵是帝国第一支常备军,成员定期接受评选和审查。他们是奥斯曼帝国最有战斗力的军人。这些亲兵是奴隶,也是军队的中坚。他们在平时还担任警察,宫廷侍卫,消防队员。他们为了没有后顾之忧,不准结婚。苏丹亲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欧洲最早大规模列装火器的部队。他们的训练和战斗力在十五至十六世纪中成为全欧洲步兵的模范。苏丹亲兵,最初仅数千人。后来维持万人规模。在16世纪扩充至3万人,他们构成了奥斯曼军队的中坚力量,直至19世纪才被欧式新军取代。

苏丹亲兵
在地方上,维持奥斯曼大军的是“西帕希”西帕希(Sipahi),或称为斯巴克(Spahks),其名来自于波斯语的"sepah",意为"军队"。西帕希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封建地主骑兵(也就是依赖地产维护,而不支薪的部队),其地位就相当于欧洲的骑士,不过与欧洲骑士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土地不可世袭。早期多是弓骑兵,后期模仿西欧,成为优秀的重装骑兵。作战时,奥斯曼军队以苏丹亲兵为核心。西帕希构成主要力量,加上各大乱七八糟附庸部落的一大堆炮灰兵。往往能有数万甚至十几万大军。成为一支无往不胜的力量。

西帕希骑兵

奥斯曼人民的肯定
而中期明军只有三大营的士兵领有军饷,广大卫所的军户并没有任何粮饷。不仅没有粮饷,内地卫所的明军逃亡现象十分普遍。一个卫所5600人,立国不到百年,浙江江苏一带的卫所一般只有200到300人,即便是如此少的士兵,还往往被军官充做仆役。在洪武年间,皇帝竟然下令让五千户人家分别准备粮米送到五千名士兵的家中,以尽量减少中央的负担。
这种倒退令人吃惊,早在宋夏战争时期,北宋便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队体系–西军。西军的指挥机构大体由帐前(警卫部队),粮草军需(后勤部门)与机宜文字(参谋部门)组成。到了明朝中叶,后勤部门与参谋部门消失得无影无踪,府州县成为后勤的提供者。有时开赴蓟州驻防的浙江部队,竟然还是要由浙江本地运送粮米,实在匪夷所思。武器装备的制作上,明政府也保持了这样的思路,甲胄与火器等装备大部分是由地方州县生产(实际上,大量的实物贡赋也没有减轻地方的负担,稍后会在其他章提及),作为贡赋上交,质量当然难以保证,火器炸膛也在情理之中。卫所明军不仅装备低劣,也缺乏训练,可能这也与明朝对于军队的定位有关。明军不只是用来作战,更多时候有可能用来镇压起义或者运送物资。因此,无论如何明政府都更倾向于保有一支数量众多的军队而不是一支质量上乘人数较少的精兵。
北部边境的卫所比起内地卫所情况好很多,宣府,大同与蓟州三镇由于长年直面北方蒙古人入侵的压力,战力尚可,日后他们将会与辽东明军一道成为大明帝国军力的脊柱。
遥远的西方此时则已经发展出了古代盔甲的巅峰,15世纪初,板甲开始大规模运用于军事,精良的板甲刀枪不入,剑戟不侵,甚至能抵挡早期火器,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领先于同时期明朝的布面甲和棉甲。数目众多的板甲骑士驰骋在战场上,使弓箭手束手无策。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甚至还建立了一支火器部队,贞德也在百年战争中提出了火炮配合骑兵的新战术。大明正被以飞快的速度甩在身后。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攻城战,奥斯曼人用乌尔班巨炮和火药炸开了矗立千年之久的狄奥多西城墙,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板甲骑士
大航海时代的步伐也悄然来临,1492年,卡斯蒂利亚完成收复失地运动,与阿拉贡合并为西班牙。成立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随后,哥伦布带着西班牙王室给中国皇帝的书信从巴罗斯港启航。在经历七十个昼夜的漫长航行后,遥远的天边出现了大陆,哥伦布将之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此后,达伽马,迪亚士与麦哲伦接踵而至,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无数船长拿着神秘的罗盘扬帆远航,去探寻那马可波罗笔下的神秘中国。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早先探索的加里克群岛成为他们的出发点,从阿拉伯传入的三角帆也极大地提高了航行的速度,为远洋航行创造了条件。仅仅两年后,西班牙就与葡萄牙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在已知范围的新大陆划定了势力范围。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的子午线成为了两国的势力分界线,分界线以东归葡萄牙,以西归葡萄牙。

《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
暴霜露,斩荆棘后,西班牙人在无数先驱死去后于新大陆有了立足之地。数不尽的探险家深入雨林,两个辉煌的帝国被征服者发现并毁灭。
1519年4月,科尔特斯领兵进入阿兹特克帝国境内。在军事上。可以说,阿兹特克的战争机器是富有效率的,所有男孩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每一个健全的男性满20周岁就必须投入到每年惯例的对外征战中,他们还拥有一个职业军人阶层,由贵族和作战勇敢的平民组成,他们的唯一职责就是作战。这个阶层的就是美洲虎武士或雄鹰战士组成的,可以说是由获得美洲虎勋位或雄鹰勋位的人组成的。这个阶层不是是世袭的,只要谁作战勇敢,都可以升入这个阶级(一名战士能积累到4个以上的俘虏就可以了),鼎盛时期,阿兹特克拥有军队数十万人。武器方面,因为美洲土人金属冶炼工艺落后,美洲虎武士装备棉甲和黑曜石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据说可以一刀砍下马头。但是,这样的军队面对西方军队,却如以卵击石。
软弱的阿兹特克皇帝蒙特祖玛二世立即派人献上各种奇珍异宝,梦想着能够阻止侵略。这反倒激起了科尔特斯的蓬勃野心,他于11月进入特诺奇蒂特兰,很快俘虏了蒙特祖玛。尽管西班牙人短暂地被美洲豹战士赶出城外,征服者还是于1520年攻陷了这座伟大的城市。墨西哥城的教堂很快建立在了特诺奇蒂特兰神庙的废墟上。一年后,阿兹特克人最后一个皇帝库奥赫特莫克被迫投降。等到西班牙人完成征服的伟业后,曾经人口众多的阿兹特克人数量由1500万下降到了300万。此时套用一句阿兹特克的诗句再合适不过了,“即使是克特扎尔神的羽毛,也被撕得四分五裂。”

落后的阿兹特克军队
位于拉丁美洲的印加帝国,在开疆拓土中遭遇了相同的厄运。皮萨罗仅仅率领了168人便在哈马卡战役中杀死了超过7000名印加士兵并且俘获了皇帝。在如此远的距离,以如此微弱的兵力便能轻而易举地灭亡两个帝国,西方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几百年的时间内,白人将会带着他们贪婪的内心与先进的武器踏遍每一块土地,摧毁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帝国,散播恐惧与死亡。而曾经的世界性帝国,大明王朝却日渐衰落。
同时期的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余波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1492年即弘治五年,广西韦朝威反叛并且攻占古田县,贵州苗民也于十月作乱,均被明军镇压。在未来的岁月里,西南地区还会不断发动大大小小的叛乱,如果没有明军将士的血战,云南永远也不会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同年,吏部主事蔡清上言说:今日急务在朝廷之纲纪,而其次在边境。今士大夫都说罪可以免,功可以得,苟利其家,而无暇顾及朝廷之事。民之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宦官财富超过王候之家。朝廷锱铢取之于民,半入庸将之家,而转输于权倖之门,致仕兵弱而不能卫民,正所谓士风弊则人才乏,民力屈则兵力弱。贤者必用,不肖者必去,功必赏,罪必罚,此乃纪纲之大要。所谓纲纪,人伦不过说辞套话罢了。朝廷士大夫皆知民之贫者已无立锥之地,仍坚持纪纲大要,不知是何居心。也许正合了某句台词,嘴上全是主意,心里全是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