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的五个诸侯之长。其实都还是在周王室的统治之下,只不过那时的周王室势力太弱了,已经没办法控制天下诸侯了。那些强大的诸侯国相互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宋襄公即位后,任用庶兄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国力有较大的提升。

宋襄公是齐桓公的铁粉儿,一切行动紧跟齐桓公,积极维护齐国的霸权。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被废,公子昭跑到了宋国,请宋襄公为他做主。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虽然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但是宋国的实力不强,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卫国、曹国和邾国带了点人马前来。齐国的大贵族不明底细,生怕战败,就在边界上迎接了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助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在公元前639年的七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今河南睢县西北,盂音yú)地方开大会。

到了七月,宋襄公驾着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

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单枪匹马跟着去。

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

楚国的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多。宋襄公气呼呼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把宋襄公逮了去。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气,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并不直接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招,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泓音hóng)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那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一会儿,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决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但宋襄公受伤颇重,过了一年死了。就这样,宋襄公称霸不成却留下了千古笑谈。

很多人认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义乃是虚伪做作;这就要回到春秋时期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虽说宋襄公没有称霸的绝对实力,反而还败于泓水之役,但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宋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的伏笔。

现今的很多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在周朝,按照中原礼仪和道德要求,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宋襄公正是遵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再展开决斗。这正是宋襄公的老贵族风度,胜之要武。而绝不能为了胜利使用卑鄙伎俩。否则宋襄公即便战胜楚国,也不会为中原诸侯所心服。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并不是要消灭别人,而是要让诸侯臣服、号令诸侯。而楚国属于半蛮族诸侯,不把中原的礼仪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按套路配合宋襄公的周礼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