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一直是人民老生常谈的话题。
年轻人的躺平,996的市场常态,以及生育率的急速锐减,种种表象,其背后都或多或少潜藏着人们“望楼兴叹”的无奈。
于是乎,在此背景之下,很多人都幻想着能够穿越回古代,过上良田几亩,美宅无数鸡犬相闻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因为即使穿越回古代,你仍旧是买不起房的那个仔。
中国最早的房产交易要追溯到周朝时期。
公元前919年,燕国著名贵族矩伯,用北京郊区的一千三百多亩房产向一位名叫裘卫的王室管家交换了围裙,披肩一件,玉器两盏。
这桩让现代人看起来离谱之至的房产交易正式开启了“引无数房奴竞折腰”的房地产行业。
买不起房的文豪,历史上屡见不鲜。
但有了稳定收入却仍旧买不起房的公务员文豪恰恰说明了房价之使人望而生畏。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韩愈的这首《示儿》描述了韩愈一生艰辛的买房史。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才华举世加之。
不同于普通穷酸秀才,韩愈在官场亦是如鱼得水。
在他多年的摸爬滚打之下,韩愈一路官拜“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到了晚年更是坐上了“吏部侍郎”的位子,而这个官职约等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如果说,杜甫买不起房是因为位卑职微又恰逢战乱,那么像韩愈如此一位达官贵人都还要花上大半辈子才能买上房产着实是能说明房价之高了。
同样饱受买房压力的还有我们的诗魔白居易。
32岁任职秘书省校书郎的他勉强算得上年中有为。
唐朝体制内的薪资制度和我们现在有些相似,基层干实事的公务员薪资待遇还算可观。在当时,白居易的每月俸禄能够达到一万六千钱之数。
这一万六千钱,白居易是怎么花的呢?
他在长安东郊租了四间茅屋,但此时却有个问题——过去的郊区可不比现在的公共交通发达。
因此,白居易又购置了一匹骏马用作每日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并雇佣了保姆两位照看家中。
以上的硬性支出另加每日吃喝,白居易每月平均需要花费七千五百钱左右。
剩下每月存下的八千五百钱收入够买房吗?
很显然是不够的。
几年之后,白居易升职加薪,官告京兆户曹,月薪也终于突破了四万大关。
“俸钱四万五,月可奉晨昏。”
即便富足于此,白居易仍旧买房无望,全靠租房度日。
他在《卜居》一诗中如是写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尤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白居易买不起房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其自身生活的铺张奢靡。
到了53岁高龄,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或是身体每况愈下的缘故,白居易终于得以偷闲回到洛阳履道中。
放弃了长安市区的“买房梦”,白居易于郊区购置了一套占地1万1千平的房产。
这套豪华别墅坐北朝南,号称“风土水木之胜”,很快就成为当时名人往来,文艺沙龙的聚集地。
1992年,中国社科院对这套房产进行了挖掘,期间也出土了不少白居易的手抄佛经,诗文。
所幸,房在,诗在。
如果说白居易和韩愈买不起房有时代因素的限制,那么在尚文轻武的宋代,一家子文官买不起房就让人更加确信房价是历史遗留问题了。
这买不起房的书香门第名声如雷贯耳——苏门三学士。
老子苏洵买不起房原因无他,惟穷耳。
苏辙高中进士之前,苏洵已然在官场混迹了十年有余。
然而,潦倒贫困的他只能让自己的两个才子儿子蜗居于衙门之内。
随着家里的人丁日渐兴旺,衙门是住不下了,苏洵只得另租了一套房,这才解决了住房问题。
去世之后,苏洵除却眉山老家的房,没有给子孙留下零星半点的房产。
苏轼买不起房,有的人会说是因为他的仕途不顺,多次贬谪,居无定所。
诚然,没有固定的生活地点注定了苏轼不会买房的命运。
然而,到了知天命的年岁,出于不忍让儿子和儿媳的余生如自己一般漂泊流离,作为嫁妆,苏轼准备给二人买上一套房产。
奈何钱到用时方恨少,一摸口袋,囊中羞涩。
东拼西凑下再加上与弟弟苏辙借的7000贯,这才勉强给儿子购置了一套婚房。
借了哥哥7000贯的苏辙,文采不逊于苏轼,经济方面也与苏轼半斤八两。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苏辙一直租房为生。
他曾自嘲道:“我生发半百,四海无尺椽。”
元符三年,一生朴素的苏辙在变卖了自己多年收藏的书画,拿出自己大半生积蓄后,终于凑够了买房钱。
买房之后,装修扩改也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花销。
“我老不自量,筑室盈百间。 旧屋收半料,新材伐他山。 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
不得不叹惋,苏辙到了这把年纪还在与我们一般做着房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