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已有2.7亿人群患有高血压,成为了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很多患者之所以血压控制不达标,是因为陷入了高血压的“防治误区”,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1
没有感觉,就不吃药
有些患者认为,自己虽然得了高血压,但是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不吃药也可以;也有些患者会在感到头晕或有其他不适的感觉时吃药,一旦这些症状消失,便会自行停药。事实上,无论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高血压带来的危害始终存在,即使是轻度高血压也会增加动脉硬化、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并不是没有症状就不用吃降压药的。服用降压药也不能停停吃吃,否则容易引起血压反弹,甚至会高于原来的水平,给患者带来风险。所以,还是要遵照医嘱长期服药。如果不良反应明显,可以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调整用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2
只吃1种降压药
有些患者不愿意吃太多种类的药,倾向于只吃1种降压药,如果加大剂量后仍不能达标,才考虑加入另一种降压药。事实上,联合应用降压药已经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药物联用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降压作用,在药物联用时,不同药物的降压作用机制还具有互补性,可以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3
不把高血压当回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的收缩压往往会日趋缓慢偏高,而舒张压则相对偏低。很多老年人就此认为,自己的血压升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治疗。其实,收缩压增高也会危害老人的健康。推荐65~80岁的健康老年人只要能够耐受治疗,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
误区4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除高血压危象外,降压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缓慢进行,降压速度过快,反而可能使已经适应长期高灌注压的高血压患者因为不适应而出现头晕,引发对降压治疗的怀疑。如果血压降得太低,会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诱发脑卒中。因此,降压治疗不能过急、过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误区5
保健品当降压药
近些年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严格地来说,保健品是不能够代替药品,保健品的降压功效是否有效需要经过科学的临床认证,盲目依赖保健品降压是不可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