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界认为日本战国时代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止于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日本战国时代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下克上”和“守护大名”向“战国大名”的质变。所谓“下克上”,顾名思义就是下级对上级的篡夺,象出了武田信玄的甲斐武田氏、出了上杉谦信的越后上杉氏,都是“下克上”发的家。日本战国时代之所以流行“下克上”,主要是因为上对下的统御力不够,日本平安时代末仿中国隋唐的均田制和租调庸制,建立起的“班田制”业已败坏,大量私有土地为了避税,寄进到贵族、寺社名下,此种寄进本身就联系松散,加上各方力量对他们的争夺,又加上室町幕府为防止守护大名坐大,而刻意分化守护大名的权力,这些都造成了权力的名义拥有和实际拥有的分裂。而在历时11年的应仁之乱中,守护大名们纷纷离开领地跑到京都去参加混战,这简直就是将权力拱手让人。于是大规模“上克上”开始泛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守护大名向战国大名的转变,本质上其实就是在防止下克上。战国大名有两个基本制度为其特征,即颁布“分国法”和“检地”。颁布分国法的目的是为了集权,通过明文规定主君和武士、农民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包括婚姻及继承等事务,来更严密、更合理地控制属下。而检地,即是土地普查,以普查结果来定租、调、庸,保证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被讹诈的可能。此制度直接否定了平安时代开始的“庄园公领制”,间接上支持了社会等级分化及兵农分离,象战国初期被视为土鳖的“足轻”,战国末期就妥妥的成了武士阶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黄仁宇先生对明朝鬼画桃符式的土地丈量政策的研究,目测日本战国时期的检地应该也高不到哪去,比如织田信长的检地政策中有一种“指出”制,就是由大名、领主自己来申报自己治下有多少土地、佃农人数及收获量,其准确度可想而知。但即便是在这等技术背景下,有某位响当当的大名还是被检出有十几万石的隐田,这只能怪鱼太大,不能怪网太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战国大名都有以上两个特征,象父子俩的人头都被织田信长拿去制成了酒具的北近江浅井家,他们就没颁布“分国法”,他们家的统治有点象议会制,家臣们有决策权。还有就是净土真宗,法王大名的统治主要依靠的是信仰,虽然也有主君、家臣之分,但远不够严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早实施分国法和检地的大名是北条早云,后来群雄都纷纷跟进。检地方面最成功的应该是丰臣秀吉的“太阁检地”,德川幕府基本是继承了他的政策。而实行分国法最成功的无疑是德川家,不然德川幕府不会支撑两百多年。这个分国法是很重要的,象上杉谦信这种大英雄,因为没有很好地推行分国法,其治下就频频出现乱臣,其一生颇为劳碌。日本战国时代是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有一诺而捐躯的豪杰,也有一抽风就将主君砍死的怪才,象富田长繁就因为让手下加班打仗,被小林吉隆一铁炮轰死了。
总的来说,剥去那些让人扼腕而叹的人物事件后,我们看到的是政治经济制度的日渐合理。一个末法时代也是个重生的时代。在一个强调血统、又没有外族入侵的国家,如果没有“武家”出现,如果不经战国对社会经济的调整,日本不可能进入封建社会的全盛期。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德川幕府在取消宗教独立性、闭关锁国下的苦功。这种苦功我们并不陌生,它是那时最好的选择,也是后来最坏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读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