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瓷器篇—55#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2021年重头戏——“瓷器”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黑釉油滴斑碗,金;故宫博物院藏)

前面说到:瓷器按釉色的多少可分为单色釉瓷与多色(杂色)釉瓷两大类,如花釉瓷、炉钧釉瓷为多色釉瓷;红釉瓷、黄釉瓷、黑釉瓷等为单色釉瓷。中国最早的颜色釉瓷是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单色釉瓷),它是以作为呈色剂在窑炉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之后,工匠们又以作为呈色剂在窑炉氧化气氛下烧制出了褐黑釉,并将褐黑釉点涂在青瓷胎上创烧出了中国最早的“青釉褐斑”彩瓷。也即,中国最早的单色釉瓷与彩瓷都源自于以铁作为呈色剂的不同窑炉气氛下的产物。

今天,咱们接着说以铁做呈色剂、在窑炉氧化气氛下所制褐黑色釉瓷系列之——酱色釉、紫金釉瓷器。

(本文图片由M·辰、福元拍摄,版权所有

(黄地粉彩囍字盘,清同治;国家博物馆藏)

黑褐釉瓷呈色机理

黑褐釉瓷的呈色机理为:在釉料中加入含铁的氧化物,氧化铁在窑炉氧化气氛下,铁能够使釉料出现黑褐色的呈色反应,从而使瓷器呈现出黑褐釉色。

通过调整釉料中含铁量的占比,可达到控制黑褐色釉深浅度的作用。含铁量越高,颜色越深,反之则越浅,以此烧制出不同颜色的釉色瓷。如黑色釉,氧化铁的占比高达8%以上;酱色釉,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含量达到5%以上;黄色釉,含铁量较少,其因在高温氧化气氛下能够生成三氧化二铁而呈现出黄色。

(酱釉盘,明宣德;故宫博物院藏)

酱色釉瓷

酱色釉,因釉色似芝麻酱色而得名,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高温釉,也称 “麻酱釉”。其因釉料中加入了紫金土(一种含铁量较高的土料,也称“紫金石”),故又称“紫金釉”。

酱釉瓷最早可追溯至西周的酱釉色原始瓷;东汉时酱釉色成为流行色;至宋代,北方的许多瓷窑都已生产酱釉瓷,其中以定窑的“紫定”器最为著名;元代时,景德镇烧造的酱釉瓷已属上乘;明代从洪武朝始,景德镇官窑烧制酱釉瓷的生产就没再间断过,且以宣德酱釉瓷较为突出,其造型规整,色泽温润纯正,釉面肥厚(见上图)。

(淡茄皮紫釉暗云龙纹碗,明万历;故宫藏)

茄皮紫釉

茄皮紫釉是一种以锰为呈色剂的低温釉,其含锰量较高,釉料中的铁仅起调色作用,经800°C—850°C炉温烧成,因“色如茄皮”而得名。始见于宋,成熟于明,其色泽紫中泛蓝。清康熙时其釉色有浅、深之别,深者如熟透的黑紫色茄皮,常施于尊、罐、大盘等大件器物上;浅者则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多施于小件盘、碗之上(见上图)。

紫金釉描金缠枝花卉纹鹫衔环耳瓶,清嘉庆;首都博物馆藏。

紫金地描金(亦称酱地描金),是高温紫金釉与釉上金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它是在烧好的紫金釉器上以金彩描绘纹饰,再二次入窑低温烤成,盛行于明嘉靖年间。上图中的这件“紫金釉瓶”通体现紫金釉彩并饰以仿铜器错金纹饰。

仿古铜彩描金牺耳尊,清乾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铜彩瓷始于雍正朝,盛行于乾隆时期,其工艺精湛逼真,反映出清乾隆时期官窑瓷器釉料的配制与烧制技艺水平的高超。

中国瓷器的釉色可谓是缤纷多彩,不仅有红黄绿这些常见色,还有茄皮色这种稀奇古怪之色。话说这种茄皮色瓷器,除了烧造难度大,真的好看么?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网易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