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以来,楼市走势预判甚嚣尘上,出现政策纷呈、百姓众说的和谐场面,政民和鸣,热闹非凡。

一者归功于自媒体平台的兴起,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均有发声平台,兴起难得的“百家争鸣”之态势。

二者则因为用以判断楼市走向的依据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众对社会信息的持疑态度,为众说纷纭提供生存土壤,同时也让本就疑云密布的楼市前景更加晦暗不明。

三者谓之知者不言,言者竟知。真正的政策的制定者少有抛头露面,即便偶有上音,也是居位至高,画饼挂梅。余者汹涌。

四者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楼市走向关切民生福祉,房子价格与绝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牵连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末梢,引众众倾耳侧目。

实践证明,任何简单的东西,只要注入“文化”的属性,就会变得中规中矩,框架纵横,复杂了无数倍。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文化属性的综合体。当前,这一综合体最大的特征属性就是逐利属性,非常单纯易懂:无利不起早就不会错。

当前楼市,其实则不止楼市,百业千行,皆受这一特征属性加持。因而,判断包括在内的百业的走势,感性上来讲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难以捉摸。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少部分不受此限制的人也是存在的,这类人只面临生死的问题),不需要专业知识,不用看经济数据,也不依赖调控政策。

不同的群体,面临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关注角度,不同的关注重点。各自站在自己生存需要的立场,进行理想化假设,即可得出感性预判结果。

医保改革

比如普罗大众这个群体,面临病不起的问题,我希望能实现看病不用花钱。这个理想很丰满吧,但是,现实却是,短期内这种理想只能成为妄想。尽管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折过来,腾过去,动作幅度之大,动用人物之巨,但纵向对比,你会发现最根本的东西没有发生变化。看病过程中该花的钱还得花,该缴的费也没多大变化,也许形式会有一点“创新”。整个过程实际是原地打了一个滚后又站了起来,只是身上多了一层灰土草屑。

教育等诸多社会问题也是这般。

楼市调控

这里面实际涉及到一个利益固化的问题。通常,既得利益一旦形成,短期内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社会越发展,越文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温和形成的利益固化,一般也只能通过温和的形式潜移默化。

退一步讲,即便恰逢巨大历史变革,变革前后社会利益群体层次也只是发生整体性位移,改革前处在哪个层次,改革后仍然会处于相同的相对位置。变化的只是极小部分群体。所以,即便楼市崩盘,普罗大众仍然是普罗大众,而且很有可能是降低档次了的普罗大众。

所以,关于楼市的大体走向:如果仍然大幅上涨,或者瞬间崩盘,民生不稳,容易产生社会动荡,都不利于管理统治,决策层不会放任不管。维护统治也是维护固化利益的形式。

不论对于统治阶层还是被统治阶层来说,稳定状态的小幅度上下波动是最理想的姿势。

对罗普大众而言,不要幻想房价崩盘好抄底,安安心心工作、赚钱、生活,任尔风云涌动,我自岿然。

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房价维持现状,国家机器能不能稳定运行?社会秩序能不能良好维持?答案绝对是肯定的。

至于如果楼市出现崩盘,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了:无利益关系的社会管理者主动让其自然崩盘,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有利益关系的统治集团被迫崩盘,不废不进,时代越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