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写各派政治势力逐鹿天下的大题材小说,《三国演义》的语言,在情感表达方面是比较节制的。但节制不意味着缺乏,作者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刘备与赵云的最初几次见面,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七回,公孙瓒与袁绍开战,刘备带关张前往助阵,也因此首次见到在公孙瓒手下的赵云。作者于二人的首次见面,描写极为简洁,只说刘备对赵云“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此次公孙瓒与袁绍的对垒持续月余,后得董卓调和而罢战,刘备、赵云也因此面临分手。书中说——

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 洒泪而别。

估计,这月余,二人虽不能日夕相处,但毕竟都属公孙瓒这一阵营,所以还是有公开或私下见面机会的。从告别时的情形看,他们的交情在发展,从最初的“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升级成了“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不光如此,二人还互诉衷肠,说了掏心窝子的私密话,甚至做了将来“在一起”的约定——不要小看了这约定,这于赵云是蓄谋叛主,于刘备是要挖墙脚。

事实也证明,之后事情的发展正如二人之约。

第十一回,二人分别后一段时间,刘备为救陶谦而找公孙瓒借兵,并提出“更望借赵子龙一行”。刘备这一提议看似突然,其实正说明他对赵云念念不忘,一直在寻找与之见面的机会。

于是,有了二人的再次见面,且是并肩作战。想来,二人此次做了更多交流,虽然书中并未专做描述。

之后,此次行动结束,二人再次面临分别,作者于此又非常节制,只短短 一句——

“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这次分别,只说“执手挥泪”,比上次分别的“执手垂泪,不忍相离”,文字更为简略。这样的简略,说明二人早已推心置腹,对将来的“在一起”心照不宣,只待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所以无需多言。

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合适的机会并不好找,二人这一别又是好几年。

第二十八回,周仓在卧牛山数次败给一人,并说此人“极其雄壮,不知姓名”。刘备对此心疑,于是率众同往卧牛山。接下来,是这样一大段文字——

周仓在山下叫骂,只见那将全副披挂,持枪骤马,引众下山。 玄德早挥鞭出马大叫曰:“来者莫非子龙否?”那将见了玄德,滚鞍下马,拜伏道旁。 原来果然是赵子龙。 玄德、关公俱下马相见,问其何由至此。 云曰:“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招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操,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今幸得遇使君!” 玄德大喜,诉说从前之事。关公亦诉前事。 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从此,赵云成为刘备身边重要一员,名列五虎将。

与前几次描写二人见面的惜墨如金不同,此次,作者少有地以浓墨详写二人见面情形,特别是赵云,用长长一段话述说与刘备别后四海飘零的情形 ,读来令人感动。

个人感受,《三国演义》的笔触是冷静的,但刘备与赵云的相识、相知、相处是少有的读来令人感动的文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