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周汝昌如此评价王安石的《金陵怀古》
一提到王安石,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大概有两个:王安石变法和唐宋八大家之一。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更是成为每年“必考”题目之一。
作为临川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王安石,除了在诗词方面成就不低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一流的政治家,凭借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在诗词文化盛行的两宋词坛站稳了脚跟。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被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周汝昌评价为“只此一词,已足千古”的名作。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这首词之所以出彩,不仅仅只是词风的雄浑苍凉,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借这首词所寄托的情怀,而也是在这首词的叹息声中,拉开了北宋大变革的帷幕。
王安石通过对金陵(南京)美景的赞赏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来抒发对当朝时政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关心。
作这阙词的背景,是在宋神宗赵顼刚刚即位后,起用王安石为江宁(南京)知府的时候。
这时候的王安石终于感觉“变革”的机会到了,于是写下这阙词,相当于给自己打打气、加个油。
虽说才华横溢,但在王安石的一生中,写诗作赋不过就是“玩儿票”而已。
他老人家最辉煌的事情,自然还是“变法”。
可也因为变法,招致了众人的辱骂抹黑,其中骂他的人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大才子苏轼。
也是这事儿,让我们明白了何为“口诛笔伐”?原来“喷子”自古就有了。
01:“妖人”王安石。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有很多称谓,比如“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半山”之类的。
但有一个比较冷门的称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那就是“妖人”。
在《铁围山丛谈》之类的北宋典籍里大概是这样描述王安石的:
可怜我太祖太宗的基业,国泰民安的大宋半壁江山,都叫这“妖人”给折腾毁掉了。
而把王安石以“妖人”称之的,自然就是他的“黑粉”们才干得出来的事情。
你可以这么理解,王安石就好比是现在某个当红明星,喜欢他的粉丝们亲切地称之为“小石石”,而反感他的黑粉们则骂他是“妖人石”。
而这帮黑粉的代表人物苏轼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此老乃野狐精。”
王安石的“妖”,更多的其实是“不合群”。
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表现出的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直截了当地揭露了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美的山川,繁华竞逐,荒淫误国。悲叹他们上演了一幕幕“外楼头”般的悲剧情节。
这句词表达的意思直白解释就是:你看看你们那些只顾眼前享乐的人,哪像我这般有远见、有高度?
更是借着“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来指桑骂槐,再用“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来表达观点:要是再不改革,就会如六朝一般悲恨相续了。
这阙词所表达的观点,实际上是背离北宋“主流精英”们的思想的。
而在之后的“变法”过程中,更是屡屡伤害到了主流精英们的利益,故而招致了包括苏轼、司马光在内的“口诛笔伐”。
02:“奸臣”王安石。
王安石在任宰相期间,干得最为惊天动地的事情,便是主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便是我们熟知的王安石变法。
这件事情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一件积极推动国家往富强方向发展的“好事”,自然也会把王安石看成为一位忧国忧民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拥有超前眼光格局的大才。
但毕竟王安石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古代,这种超前的思维以及变革中所推行的如“置将法”、“保甲法”、“青苗法”、“免役法”等,却实实在在触及到了士大夫和地方豪绅们的利益蛋糕。
太先进的变革运动,并没能获得主流上层人士的认可,反而遭到了极力地反对。
因而在《奸臣传》中,王安石是与秦桧并列于前茅的存在。足以见得,王安石在古人心目中的“罪孽”有多深。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王安石掀起的变革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是积极作用。然而,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心目中,王安石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只因他的行为没能让上层人士得到更多利益,如此做法等同于是在“祸国殃民”。
而这也是为何后人会把《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阙词誉为“已足千古”了。
词的上阙,王安石用登临金陵之时的所见所闻来埋下伏笔,通过“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把雄浑的水、陆、空场面勾勒描绘在眼前。
在下阙,以“念”字为转折,今昔相对比、时空相交错、虚实相呼应,把内心的那种抑郁和悲叹全然体现出来。
光是看这首词,我们便能深切体会到,王安石在面对北宋“三冗”的现实问题时的那种忧国忧民之心。
可这种感叹国家现状,寄托改革希望的情怀,以及变革时推行的为了百姓和国家着想的措施,不仅没能得到士大夫们的鼎力支持,反而加深了豪强们的怨恨,甚至变换各种方式变本加厉地从百姓身上榨取钱财。
最终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使得民不聊生、怨气沸腾。
甚至可以说,在封建制度下的百姓们都不会真正体会和理解王安石的变革。再加上上流阶层的人,把造成社会混乱的源头直指王安石的变法,更加让百姓们恨不得将王安石千刀万剐。
以至于王安石在古代,实实在在地被列为了“奸臣”的行列之中,被后人骂了一百多年。
如果不是因为王安石的才华着实出彩,连最恨他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估计王安石可能会被后世主流圈层的“笔杆子”写得更惨。
文人之怒,口诛笔伐,不可不畏啊。
03:“救星”王安石。
大宋的变法时代连番折腾,功过皆有争议,但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变法之后的大宋国力蒸蒸日上,有实质性增长。
曾经备受争议的“青苗法”、“免役法”等,带来了北宋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经过“将兵法”等政策的调整,北宋的军队战斗力节节攀升,力压老对手西夏。
在宋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79年),很多王安石曾经的政敌们,逐渐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好处。就连曾经竭力反对王安石的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也为了维护新法而奔走呼号。
时任户部尚书的李常,更是大呼:天下人思念免役法,而厌恶差役法。
可见新法在后期实实在在是深入人心。
然而骨子里憎恨厌恶变法的司马光,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强行废除了新法。生命弥留之际的王安石,在目睹日见成效的新法被废之后,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
王安石去世后八年,亲政的宋哲宗重新把新法用起来,而大宋王朝也一度焕然重生,军事、经济也逐渐恢复。如若不是宋徽宗倒行逆施,拿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靖康之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王安石生前苦心缔造的大宋西军,浴血奋战顶住了南下金人铁蹄的猛烈进攻,才让南宋站稳脚跟。但南宋王朝却把北宋亡国的罪责,甩锅给了王安石。
按理说,王安石是大宋的“救星”。但终究还是抵不过世人的“抹黑”和“甩锅”,从南宋开始,王安石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极坏,更是被文人在笔记中描述成“妖精”的形象。
我们常会感叹,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南宋在骂了王安石一百多年后,也终于还是覆没了。
就像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所说的一样:“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而是统治者醉生梦死,才让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市井。
被无情抹黑的大宋“救星”王安石,自变法之日起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坚持认为变法是对国家、对百姓利好的。
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中早已表露出来。
只不过,王安石忧国忧民之心,被古代的“喷子”直接给改写成了“祸国殃民”。如若不是历史无比公正的验证,以及现代人终于懂得了“汲取历史教训”的重要性,或许王安石至今还不能“翻身”吧。
最后:“文人”王安石。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在提及王安石时,更多的还是其一生创作的2000首诗词佳作。
每个历史背景下,对王安石都会有不一样的评价。无论是“妖人”王安石、“奸臣”王安石,还是“救星”王安石,都只是历史环境下的特殊称谓。
但“文人”王安石为中华民族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永久而积极的。
就像诗仙李白一样,即便在后人心目中李白的地位极高,但不也被王安石毒辣地评价为“其识污下,妇人与酒”么?
王安石留下的诗词佳作,让世人见识了其“文人”的一面。
在欣赏《桂枝香·金陵怀古》之时,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所寄托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能够欣赏到这首词在艺术上的至高成就,以及王安石“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
这首词的背景、立意、章法、用典,都可以称之为“绝佳之作”。
也难怪周汝昌会给予“只此一词,已足千古”的至高评价了。
王安石的诗词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呢?欢迎留言分享。
—END—
文/知阳 图/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