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每次看到这句话都想笑,反正只要你一参加工作,每次回到老家就会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也不说他们有多大文化,但这句出自《孟子》的经典语录,每个人都会对你说一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原文是这样的: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句话历来是有争议的——

首先,“无后”是啥意思呢?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没有子女就是无后,男女平等嘛,生儿生女都一样。但是古人重男轻女,认为只有男孩儿才能传承香火,所以“无后”就是没有生儿子。

然后,“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舜乃天下大贤,尧钦点的接班人,奈何舜的爹妈不争气,老是搞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要致舜于死。后来尧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媳妇儿,这算不算不孝呢?

最后,“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认为,舜不告而取,是因为父母作妖,他害怕告诉了父母之后不能顺利娶妻,导致自己无后,那才是真正的不孝了。所以舜的做法看似不孝,实则是大孝。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既然不孝有三,其最大的不孝是无后,那么,另外两件不孝的事情是什么呢?《孟子》没有明确提出,一直到东汉赵岐为《孟子》作注,著《孟子章句》一书,书中补充解释道:

“于礼有不孝者有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第一不孝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味地顺从父母。

古人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就好比君臣,为臣辅佐君王,如果臣子一味顺从君王,大概率出现昏君,从而使国家败亡,君主也会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同理,子女对待父母,如果一味顺从,即使父母有错也不指出,从而导致父母犯错,表面上看是顺从了父母,是孝顺,但其实陷父母于不义,是大大的不孝。

· 第二不孝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能赡养父母。

明明家里很穷,父母又年迈,当孩子的还能为食俸禄而居官,不能赚钱赡养父母,这也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这里说禄仕,是指当官领俸禄,古人通常把当官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现代人就不一样了,你去找工作领工资、做生意赚利润,都可以奉养父母。

· 第三不孝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没有后代,不能传承香火。
虽然前文已经解释过了,但我还是想说,赵岐作注的时代距离孟子已经几百年了,他的注释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特别是以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待,更是有些离谱。

孟子他老人家说话也有点矛盾,《孟子》一书总共提出了“孝”的五个方面: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而赵岐在《孟子章句》中提出的三不孝,和孟子所谓的五不孝,显然是有所出入,甚至有些矛盾的,这个问题的主要争议在于,孟子无不孝并没有提及“子嗣”,他却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搞得后人很懵圈。

我们在读古代典籍的时候,要站在古人的视角,明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去抨击古人,这是不讲道理的。

但同时,也需要代入现代人的视角,对经典的解读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新的理解,读书要常读常新,不能把书读死了。

就以“无后”来说,古人注重传承香火,认为无后就是不孝,无可厚非。但现代人更应该明白,生育与否是个人的权利,还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此时如果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把没有生育的人贴上不孝的标签,那么不是蠢就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