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的蜀汉集团,是谁力排众议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呢?

众所周知,蜀汉集团大致分为三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

这当中,声名远播的当属荆州派。不过荆州派虽是统治集团,对于蜀国百姓来说,却是外来集团。而东州派是刘璋时期建立起来的老班子,有一定的基础。益州派是益州当地本土“地头蛇”,属于被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就是谯周。

这三派当中,要数荆州派的北伐意愿是最强烈的,东州派和益州派,其实都不太想北伐。所以,北伐在执行过程中其实是受到各方面很大的阻力的,像李严,谯周等人都是不愿意北伐的。

诸葛亮死后,蜀国内部北伐的支持力度更加是大幅度下降。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北伐既劳民伤财又不一定能打赢兵强马壮的曹魏集团。搞不好,苦战一番收效甚微,白忙活一场。

对于蜀汉来说,不北伐的话,那么迟早被曹魏消灭,这个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对于益州派来说,他们属于被统治者,被蜀汉统治和被曹魏统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蜀汉连年北伐苦的是益州百姓,得益的是荆州集团。

这不是在拿益州人民的鲜血和生命来铺平蜀汉一统天下的道路吗?益州百姓当然是不愿意的。要知道,猎物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被谁吃,而是自己能活多长时间。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是个聪明人,他深谙其中的道理。也正因为他深知国内反对北伐,所以干脆摆出一副姿态,表示自己要大造舟船打上庸(当年孟达那地方)。所以从延熙元年一直大张旗鼓地折腾,可到了延熙九年,他自己死了都没看到北伐军队出兵的影子。

蒋琬的态度是:北伐是必须的,这是国策,但是我们要好好准备,不能轻举妄动。

蒋琬死后,费祎上台了。他和蒋琬一个套路,根本就不打算大举北伐,但是无奈此时蜀汉内部力主北伐的姜维上台了。

姜维是一员猛将,他力主北伐,态度非常坚决。

费祎担心国力无法支撑,但又不能否定北伐的国策,所以每次就给他万把人,让他去魏国转一圈,这点人别说打到洛阳,估计打到陇右都挺费劲。

其实费祎倒不是怕姜维立功,威胁自己的位置,主要还是深知蜀汉国力有限,根本无力北伐。

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身亡,终于没人能掣肘姜维北伐了。

当年夏天,雄心壮志的姜维率军数万北伐。他选择了诸葛亮的老方向,目标是南安。很可惜,由于储备不足,蜀汉大军没走到南安就没粮食了,不过这只是一次战略性的试探。

有了上一次的“投石问路”,曹魏正元元年,姜维再次出动。这一次声势浩大,攻破多地,虽然损失不小,但是还是杀死魏将徐质,并且将整个县的人民移居到蜀地。

曹魏正元二年,姜维继续北伐,这一次遇到的是王经。本来王经只要固守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他书生意气,结果被姜维打得大败,死伤数万魏军,这是姜维北伐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王经残部退守狄道,曹魏西线形势告急。

在@月然的文史笔记 看来,姜维是有雄心壮志,要继承诸葛亮北伐的国策,他也是力排众议,北伐时也打出了蜀国的军威。只可惜,他后来遇到的是曹魏集团的陈泰和邓艾。双方交战,姜维损失惨重,蜀中民怨沸腾。这也导致了蜀汉国力损耗,难以再与曹魏匹敌。

谈文人墨客,聊历史故事,品书法诗词,这里是@月然的文史笔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