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节度使之乱,使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就注定有终止的一天;后周显德七年的正月里,赵匡胤在陈桥驿上演了一出兵变,部将以黄袍加其身,于是接受后周恭帝禅让,自此开创北宋,给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命运使然,后周传三代而亡;可是,即使是在这三代传承中,也并不是通过子承父业来代代相传的;而且,当初赵匡胤接受的是后周皇族郭氏的禅让,本应该善待郭氏一族,但是为何要降旨善待“柴氏一族”呢?不仅如此,之后的宋朝历代皇帝善待的都是柴氏一族,这是为何?

其实,一切历史根源都来自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

当年,郭威还是后汉的臣子;但功高盖主,手握国家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新帝刘承祚登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大权旁落,自然是不被允许的,为了收回权力,新帝派人秘密谋杀郭威,斩草要除根,命令将郭威的妻儿也要一并杀了。

当时郭威远在邺城,妻儿在京城不幸遇害,听到这个消息,郭威兵变叛汉,掀翻了后汉政权,自立为帝,史称后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时的郭威已经四十七岁了,妻儿全被杀了,但总要为自己找个继承人;当然继承人也不是白当的,要求便是要彻底断绝与本家的关系,过继到自己膝下。

于是就相中了内侄柴荣。说是内侄,其实和郭威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八竿子打不着;柴荣只是柴皇后的侄子,郭威即位时,柴皇后已经去世了,可郭威为什么会选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当时摆在郭威面前还有两个人选,其中一个是他的女婿张永德,另一个是他的外甥李重进,要是按血缘关系来算的话,继承人肯定没有柴荣的分,不过郭威确实是想找一个有才干的人来继承皇位,而柴荣的才能在三人之中确实是最高的,所以皇位继承人,柴荣当之无愧。

柴荣按照约定改姓“郭”了,即位之后,也并没有和原柴氏一族有往来,所以说,柴氏一族也并没有享受皇族待遇。

可是,赵匡胤夺取郭氏江山后,又为何要降旨善待柴氏一族呢?其实,赵匡胤这么做都是为自己的名声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记载,郭荣英年早逝,其子柴宗训年仅七岁,其母符皇后垂帘听政,赵匡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兵变,抢了这对孤儿寡母的江山。

毕竟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夺来的江山,心中肯定是有愧的,于是他登基后许诺柴氏一族非谋逆罪不处死,并封柴宗训为郑王,特赐“丹书铁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注意的是,赵匡胤也是首先将郭荣后人称为柴氏一族的。

因为他的皇位来得不正当,将郭荣后人呼为柴氏,那么后周的江山就可以说得上是郭氏“禅让”给柴氏,那么自己赵氏皇位也可以说是由柴氏“禅让”的。这便是赵匡胤为什么主动将郭荣后人呼为柴氏,而且对柴氏一族特别示好的原因。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说赵匡胤这么叫是为名声考虑,那他的后人为什么也这么叫呢?

宋朝第二个皇帝叫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没错,他正是赵匡胤的弟弟;说起来,他这个皇位来得也不正当。

赵匡胤死的前一天晚上,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当晚两人共宿宫中,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由此传言赵光义有弑兄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事情就说得通了,赵光义也需要郭荣姓“柴”,而且比他哥哥更需要。既然郭、柴、赵之间的禅让这等让人看起来十分离谱的是都能说得过去,那自己这兄终弟及也是名正言顺的。所以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宋仁宗即位后,为彰显前朝仁德,欲厚待郭氏一族;但因为郭氏一族在北宋建立不久就绝嗣了,他派人找过,但没找到,只得也在柴氏族谱中找一个旁系亲属封为崇义公,此后皇帝便一直沿用此例了。

到了后来,这个观念深入人心,连施耐庵写《水浒传》时,也把好汉柴进认定为后周皇室血脉,由此可见,到了后来,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民间,柴氏已经被默认是后周的皇族了。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宋朝历代君主厚待柴氏一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