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宁彩臣

本文7070字

1、亲密的一家人

公元971年,赵匡胤灭了南汉。暖男李煜反应很快,派他弟弟李从善带着大批贡品去开封朝贺,实际是给赵匡胤送个人质,而且李煜自降一级,去帝号,从南唐皇帝降为南唐国主。

李煜的行动得到了回报,赵匡胤召回了在汉阳驻扎的军队,而且一连3年,没有对南唐有所动作。李煜沉浸在短暂的幸福里,你看,我就说爱笑的孩子招人爱。在赵哥面前弯弯腰,这不就没事了吗。

按理说,先南后北,南汉灭了,下一个就是南唐了。赵匡胤真的被李煜感动了?要留下这个小兄弟偏安一隅?

怎么可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即使赵匡胤还没说这话,但是任何一个有为之君,都不会容忍眼皮底下有一个比自己还富有的国家存在。

赵匡胤之所以没有动南唐,一定是有他认为更重要的事去做,绝对不会是因为李煜表现的乖。

到底有什么事,能够让赵匡胤花费3年时间去处理。如果有了这三年,也许赵匡胤就可以拿下北汉,剑指燕云了。

赵匡胤要比柴荣小心的多,柴荣雷厉风行,一刻都不停下,他要赶快把所有的事解决掉。而且,柴荣相信,只要战场上胜利了,内部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会随着战场上的胜利自然解决。因此,他并没有限制将军的权利。

而赵匡胤不急不躁,按部就班。赵匡胤身体状态良好,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在50岁的壮年突然去世。现在,他觉得时间很充裕,南唐,北汉,甚至燕云,是迟早要拿下的,不着急,桃子要一个一个摘。

到底是什么事,让赵匡胤忍心花费3年大好时间去处理?

其实,这件事大家一目了然,却很让人纠结,而且很复杂,这里面涉及3个人:

1、赵匡胤,皇帝本人;

2、赵普,宋朝开国独相,这个独相一坐就是10年;

3、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开封府尹。

这三个人,曾经是亲密的一家,赵匡胤和赵光义就不用说了,亲兄弟,同父同母。赵匡胤对这个弟弟很信任,每次赵匡胤出征,都是赵光义监国。他哥哥在的时候,他是开封市市长,他哥哥出征,他执行代理皇帝的职责。

赵普,自从赵匡胤带兵出征六合,赵普亲自照顾赵匡胤病重的老爹开始,就把他看做自家人了。赵家门客很多,像楚昭辅,李处耘这些谋士,猛人,都比赵普进赵家早,但是赵普到了赵家,就把他们挤到一边了,甚至可以将他们当下人一样使唤。

赵匡胤的母亲杜氏还活着的时候,时常吩咐赵光义,出门“必与赵书记偕行乃可”,而且,杜氏约定,赵光义每天什么时候回家,由赵普来监督。

那时候,赵普对于赵家,是师长,是家人,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赵普10年独相

赵匡胤做了皇帝,他不能一个人处理所有的事,他需要帮手。一般找帮手,需要两种人,一种是自己信任的人,一种是有能力的人。赵匡胤要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还处于创业阶段,因此,更加倾向挑选有能力的人作为帮手,当然,这个人如果既有能力,还比较亲近,值得信任,那就更好了。

赵匡胤选的第一个帮手是赵普,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以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从此,赵普走上了10年独相的职业生涯。

一般,三省长官称为相,其中,真正掌权的最高行政者为执宰,宰相下面还有副相,称为参知政事,一般编制为三相一参,或者三相无参,三相二参,两相两参。

独相,只是在很少的极端情况下才能出现,说明这个人的权力已经接近皇权了。在宋朝,能做到10年独相,除了赵普,就是蔡京、秦桧。

蔡京,秦桧是什么人?蔡京天资凶狠狡诈,因为书法写的好,又遇到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宋徽宗,就是这样,最后蔡京被流放,饿死街头;秦桧依靠金国背后支持,有胁迫天子的味道,现在还跪在岳飞像前。

相比之下,赵普没有那么专权,而且相比那两个,赵普是在宋朝最强的皇帝手下担任10年独相,这能力,不是蔡京和秦桧能比的。(更牛的是,后来现在的死敌赵光义重新任用赵普为相)

赵匡胤最开始对赵普相信到什么程度?

赵普当宰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赵匡胤反映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关于宋代的官制,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宋太祖对赵普十分信任,两个人的私人关系也很融洽,直接回答赵普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意思就是不需要中书省签署了,我这个皇帝直接给你签。

但赵普并没有答应赵匡胤的这一番好意,而是说这种事是官员们做的,不应该由皇帝本人来做。

赵匡胤不明白怎么回事,问翰林学士窦仪其中缘故,窦仪曰:“今皇弟尹开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

赵匡胤恍然大悟,原来当时赵光义身上有“同平章事”这个称谓,也就是可以参与国政的宰相之一,赵普主动跟宋太祖反映中书省没有宰相这件事,无非是怕赵光义去中书省任职到签署权。

宋太祖这才明白赵普提出这件事的目的肯定不是要推荐赵光义,而是想自己拿到签署权,于是就满足了他。

赵匡胤不但给足了赵普权利,而且给足了赵普钱财,赵普这人,能力很强,就是有点贪。

公元971年,南汉还没打下来,之前的三司使赵玭(pin二声)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材。赵玭的官职可只比赵普低半级。赵匡胤听后大怒,直接问前宰相王溥,赵普该当何罪。

王溥笑笑说:“赵玭诬告大臣。”

赵匡胤想了想,把赵玭下放到汝州当了个牙校,这事就过去了。

还有一次,李煜派人给赵普送了5万两白银,赵普没敢收,报告给了赵匡胤,赵匡胤说:“人给你的,你就收下好了,记得写信感谢李煜,还要犒劳一下使者,这是规矩。”

赵普心里没底,坚决不干。赵匡胤说:“收下,别让李煜瞎猜”

赵普奉命收下5万两白银,等到李煜再次派人朝贺的时候,赵匡胤在正常的赏赐之外,多给了五万两,李煜看到5万两后,再也不敢做小动作了。

还有一次,赵匡胤突然跑到赵普家,看到墙边摆着十个瓶子,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说:“吴越王钱琡送的海鲜。”

赵匡胤说打开看看,结果,打开一看,里面一片金黄,全是金子。

赵普赶紧跪下,发誓说自己不知道,要是知道早就上交了。赵匡胤笑了笑,说:“收起来吧,钱俶还以为宋朝的国家大事,都是你们这些书生做主。”

就这样轻飘飘一句话,放赵普一马。

赵匡胤如此给赵普面子,赵普的强势可想而知。据历史记载,赵普曾在自己的政事堂明目张胆放了一个大陶壶,无论谁的奏章,只要他看不顺眼,就往大陶壶里面一扔,等到快满了,一把火烧了了事。

即使这样,赵匡胤也忍了赵普。不过,不要以为赵普就可以无所顾忌了,钱可以拿,权利,你自己职权范围的,我不管你,但你不能专权。

这时候的赵普,位居宰相,掌管中书省。而此时枢密院枢密使名字叫李崇矩。赵普和李崇矩交好,交好没事,问题是赵普犯了个错,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娶李崇矩的女儿

中书省掌管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权,赵普加李崇矩,那就是军政大权,这赵匡胤怎么可能忍?公元972年的一天,赵普照样上班,到达长春殿等待赵匡胤召见时,突然觉得身边少了点什么,仔细一想,李崇矩不在了。

赵普向左右询问,得出结论是李崇矩没病没灾,家里也好着,他正常上班,只是以后不会来这里上班了。

赵普多聪明,一听就知道坏了,犯了专权大忌,而且,这种事还不好解释,越描越黑。此后到公元973年3月,短短6个月,李崇矩从枢密使(副相级别)、镇国节度使降到了左卫大将军。

3、赵光义的崛起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不过这哥俩相差了12岁,赵匡胤33岁当皇帝的时候,赵光义只有21岁,还是个毛头小伙。

赵匡胤当皇帝后,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尹,说白了,就是开封市市长。这个位置,大家最熟悉的是包拯。可是在这之前,柴荣也做过开封府尹,而且是被当做皇帝继承人培养,放在这个位置的。

赵匡胤有儿子,当时年龄更小,最大的儿子比赵光义还小13岁。因此,赵匡胤继位初期,为了巩固赵家的皇权,将京城交给了亲弟弟,他在的时候,赵光义是市长;当赵匡胤出征的时候,赵光义干代理皇帝的活。为了扶弟弟上位,赵匡胤用了不少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是好的,事实证明,赵光义玩政治,比赵匡胤还溜。开封府尹说到底只是一个市长,哪怕是京城的市长,也比不上赵普这个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最开始,赵匡义年龄小,资历浅,他们的相处是融洽的。

不过,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发生变化。

开封府有一个判官,名叫姚恕。判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封府赵光义手下一个秘书。就这样一个人,在969年的一天,赵普大宴宾客的时候,在门外求见。

京城高官多如牛毛,一个小小判官,赵普也没放在眼里,表现有些傲慢。谁成想,姚恕见状,立即大怒,转身就走。没搞错吧,一个市长秘书,对国家总理甩脸子。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赵普知道后,马上派人去追,追上后还诚恳道歉。

开宝三年(970年)入秋,三司使(计相)楚昭辅突然找到赵匡胤,告诉他,陛下,不好了,国库的粮食只够吃到明年二月了。要解决吃饭问题,需要把禁军派到全国各地去吃饭,再征调民船去江淮运粮,这样才能保证明年开封城不会饿死人。

什么,开玩笑吧,南汉还没打下来,你给我说要解散禁军,你们三司使是干什么吃的,给我留了半年粮,还要我分兵去屯田。办不到,告诉你,如果真的缺粮了,就先杀了你向天下人交代。

楚昭辅走出大殿,心里哇凉哇凉的。完了,自己是计相,一国之中财力调运的中枢,可是,现在是真没办法,死期不远了。因此,来之前,他也知道解散禁军不可能,但是他提的已经是最好的办法,皇帝不同意,还能怎么样呢?

危机之中,他想到赵光义,本来只是打算让赵光义帮忙求求情,宽限点时间。没想到,赵光义非常乐于助人,而且动用开封府尹的班底,将三司使无论如何办不到的事情轻松搞定了。

禁军没解散,没用尽征民船,江淮的粮食出现在了开封府。这让人不得不联想,缺粮这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三司使是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的三个主要部门,现在,赵光义救了楚昭辅的命,等于将三司使收入自己的麾下。

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而且他还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赵光义不停地送礼,交友遍布京城。甚至连有些明知道不可能收买的人,赵光义也要试试。比如御史中丞刘温叟,赵光义连续两年给他送钱送东西,结果人家都用封条封号,既不拒绝,也绝不动用。后来,赵光义只要派人收了回来。

还有,殿前司控鹤指挥使田重进,那是赵匡胤睡觉守大门的人,赵匡胤的绝对心腹,赵光义曾经送酒给他,他不接受,使者说:“这是晋王的赏赐,为什么不接受呢?”田重进说:“替我谢谢晋王,我只知道有天子而已。”

4、权力的较量

赵光义崛起了,这让赵普很不爽,原因很简单,此消彼长,赵光义分去的权力本来是属于赵普的。

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原来亲密的像一家人,现在成了对手。

公元971年-972年,赵普与赵光义两个人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赵光义的前幕僚姚恕做澶州通判期间,黄河泛滥,淹了大片农田,姚恕被斩首,扔进了黄河里。本来姚恕是替皇帝的亲舅舅,时任澶州知州的杜审肇背锅。很明显,黄河冲了农田,知州仅仅被免职,副手却被斩首了,这怎么说也不合理。

不过,这件事,满朝文武风传因为姚恕得罪过赵普,所以赵普公报私仇。谁制造的谣言,除了赵光义,谁有这么大能量,对当朝宰相,都敢黑白颠倒?赵匡胤不得不停下征伐的脚步,梳理内部。

对于这件事,本来赵普很自信,而且是赵普主动出击,想要搞掉赵光义。这么多年了,遇到多各种类型的对手,每一次赵普都能得胜而归。赵光义,这个黄毛小子,还嫩了点。

赵普分析的很有道理,两个人的硬实力旗鼓相当。但是两个朝中权力最大的人交锋,最后的输赢不取决于两个人的实力,而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论亲疏,赵光义是皇帝的亲弟弟。但是,这个弟弟不是凡人的弟弟,而是皇帝的弟弟,这就有学问了。唐太宗李世民不就将哥哥和弟弟送去见阎王了,对于唐太宗,尉迟敬德比亲哥哥和亲弟弟还要亲。

赵匡胤难道是个例外?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公元971年,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已经20岁了(大儿子赵德秀早夭)。20岁,已经成年,成年的皇子,难道还需要一个33岁壮年的皇叔吗?

赵普认为,这是机会,机不可失。虽然没有经过赵匡胤同意,赵普还是决定要挑战赵光义。毕竟,陈桥事变的时候,赵匡胤不也是在一旁看着我们这些人演戏吗?赵匡胤,这个人喜欢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出头,下面的就想到他的心思,帮他办了。

赵普坚信,赵光义已经成为赵德昭的绊脚石,他要替赵匡胤搬开这块石头。

这是个利润丰厚的买卖,做成了,于公为赵匡胤守住皇位,于私保住自己宋朝第一权臣的位置,顺便,还能讨好第二任皇帝接班人。

这么好的买卖,为什么不做?

有个叫冯瓒的人,很有才能,赵匡胤曾经称之为:“当世罕有,真奇士也!”

然而,这个人仅仅收了赵光义幕僚刘嶅的礼,被赵普知道了,告到赵匡胤那里。当时冯瓒在四川辛州任职,结果皇帝让他千里回京对质,对质的结果是证据不充分,没法证明。

赵普立即派人去潼关截留冯瓒的行李,结果从行李中搜出了金银珠宝,上面的封皮还写着刘嶅的名字,这下证据确凿,冯瓒被流放到沙门海岛,遇赦不还,老死岛上。

这边赵普用尽一切办法对付赵光义,那边赵光义也没闲着,同样看以前的老师赵先生不爽。

有个叫宋琪的人,这人50岁才入朝做官,是赵光义的潜邸旧臣,后来做到宰相的位置。就因为这人与赵普走的稍微近点,赵光义马上就不想看见他,后来继位都不忘为此痛骂宋琪一顿。

两人你来我往,在公元971年到973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我们前面提到的姚恕失职被斩首;冯瓒被流放;三司使楚昭辅突然发现开封没粮了;赵普的亲家李崇矩连续降职……这些事情的背后,其实都是赵普和赵光义较量的过程。

到了973年4月,情况对赵普越来越不利,先是赵匡胤突然下诏,重选“堂后官”(相府属吏),规定以后每3年一换,赵普多年培养的亲信被裁撤一空。

六月,商州户部参军雷德骧(就是那个宋朝刚建立,因为觐见一点小时,被赵匡胤磕掉两颗门牙的家伙)出事,被贬到了大西北。结果他儿子跑到京城告御状,说是老爹被贬,都是赵普在后面捣鬼。

最后结果,赵普的一个亲信被处死,这还算合理。问题是这事之后,雷公子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他当官了。天下之大,没见过告状能告出官的。

聪明人都看明白了,当官是因为有功,有什么功呢?批赵普,赵普的敌人是谁,赵光义啊,看来,赵光义占了上风。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了,朝中的臣,墙头的草,风都起来了,还不随风而动?

赵普处境危险,但是他本人并不着急。赵普这种玩弄权术的人,太相信官场规则了。他坚信,赵匡胤不会坐视自己被赵光义搞掉,那样,这天下是赵光义的,还是赵匡胤的,就不好说了。官场玩的是平衡,自己就是平衡北宋朝堂的关键,赵匡胤难道看不明白?

赵普错了,他错看了赵匡胤。赵匡胤和李世民这种贵族不同,也和刘邦,朱元璋这种草根不一样。李世民出身豪门,这种人,从小就见惯了权力的斗争,不会在关键时刻心软。

刘邦,朱元璋这种草根,没有安全感,对别人的权力很敏感,不会放任任何人做大,哪怕是兄弟。

但是赵匡胤不同,他出身中产,父亲只是一个禁军统领,全家饿不着,也绝对算不上富裕。这种人,家庭往往最和睦,他生活的环境有足够的安全感,家里那点家产,也值不住相互斗你死我活。因此,这种人对家的感情最深。

天枰倒向了赵光义,压倒赵普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卢多逊。这人是翰林学士,之前被赵普打压,现在,他与赵光义联合起来。

他的方法很简单,因为受到赵匡胤欣赏,有接近皇帝的机会,他每次见到赵匡胤都要打赵普的小报告,说赵普贪赃枉法,纵容手下,爱财如命……史称“每召对,多攻普之短”。

终于,公元973年八月(开宝六年),赵普被赶出京,赵匡胤的说法是,怕赵普太累,让去外面歇几天。并且,赵普继续挂宰相头衔,给了他一个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官职。

败了,赵普终于明白了,对于赵匡胤来说,弟弟比皇权重要,临走的时候,他给赵匡胤写了封信,信中说:“外臣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

这意思是说,你弟弟是个完美的人,你可以好好爱他了。

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赵匡胤要等到公元976年十月,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能体会得到。

赵匡胤,你我相识相知相辅相成二十年,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尽力了!以后,不管出什么事,都和我无关了。

赵普出京不到一个月,赵光义加封开封府尹兼晋王,他慢慢变成了郭威的柴荣。赵匡胤是爱弟弟的,这个时候,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赵匡胤手下有一名武将名叫党进,还有印象吗?就是被刘继业(后来的杨业)偷袭,抄家伙就要和刘继业单挑,追的刘继业游过护城河,从城墙上吊下来一个箩筐给拉上去了。

这人没啥文化,胆子大,一般谁都不怕。党进有一段时间,被任命为了京城巡检使,负责开封城的治安,此时的开封正流行养宠物,街上经常有很多遛鸟的人。

党进这人有一个毛病,非常忌恨这些养宠物的,只要有遛鸟的被他看到,党进马上就会跑过去把鸟给放了,并且大骂说,有钱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饲养禽兽!搞得很多人不敢在大街上遛鸟了。

有一天,党进在街上又看到一个人在遛鸟,党进很生气,跑过去一看,还不是一般的鸟,而是一只鹰,这个人正在喂鹰吃肉。党进气得大骂,准备抢这只鹰,结果那个人说了一句话,这鹰是晋王的,党进顿时萎了。连忙又掏出了一些钱,说拿去多买些肉,好生供养。

就连党进这样的粗人,都怕赵光义,可见赵光义的权势在赵普罢相后达到什么程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