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追忆,消失在时光里的这些老行当。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老行当无奈退出了历史舞台,实在令人惋惜!曾经的座上宾,现在难觅踪迹,只能留下回忆!

1、补锅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的时期,很多家里的铁锅用久了烧坏了,也不会卖废掉,而是找补锅匠重新修补一下。箍漏匠们,把生铁融化成铁水,倒入漏锅的小孔或裂口,用这样的方式补锅。

2、抢刀磨剪子师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刀磨剪子的师傅挑着挑着,挑着磨刀磨剪子的工具,满大街地吆喝着:“抢刀磨剪子来!”。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吆喝声越来越少了。

3、掌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年代,农村用来耕田或者运输都是用牲畜马驴等。那个时候驴马骡子都要钉铁掌,钉铁掌主要是耐磨,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记得儿时,马车队伍走在马路上,叮叮当当的马蹄声吗,犹如交响乐一般,现在马,驴等大牲畜很少了,这个行当也消失不见了。

4、皮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年代制作皮具,皮鞋,皮衣都离不开手艺人皮匠,或者对皮制品进行维修的行当。老话不是说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皮匠的手艺必须精湛。

5、染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的年代,我们布料是自己织的,但是需要找人去染色或者衣服穿时间长了掉色了,可以再重新染色。过去年代用棉纱织的粗布,染完色再做衣服被子等。现在很难看到手工染色师傅了。

6、棕匠(蓑衣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棕匠就是我们常说的蓑衣匠。过去年代,农村人耕田抢种的时候都会穿蓑衣,带斗笠。当然棕匠不仅会制作蓑衣,还会制作棕制品物件。当时说实话,蓑衣制作工艺复杂,价格较贵,所以很多人都买雨衣穿,所以棕匠的手艺活也越来越少了。

7、修钢笔师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几何时,钢笔是身份和知识的象征。在那个年代最初的钢笔都是舶来品。所以修钢笔这个行业也就随之兴起。当年,还会在钢笔上刻字,也是当时一种时尚。随着现在圆珠笔、碳素笔的兴起,很多办公场所很少用到钢笔,再加之钢笔价格现在很便宜,所以这个行业也就逐渐没落。

8、漆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年代,家具上的漆都是手工调漆,而且所用的漆料都是从植物上提取出来的。工序复杂,而且对于调漆人的技术也是一种挑战。现在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漆都是电脑调和的化学漆。

9、打蜂窝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没有燃气,天然气的时代,蜂窝煤一直是城里主要的取暖、做菜的燃料之一。做蜂窝煤需要粉碎,加水和黄泥等工序,一个小蜂窝煤的大概只有几分钱。现在蜂窝煤已经无人问津。

10、打铁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铁的历史由来已久,原始手工打造各种物件。比如过去用的:锄头,铁锹,镐,镰刀等都是铁匠一锤一锤纯手工锻造出来的。每个铁匠都有自己的铁匠炉,炉子旁边放上风箱。炉火正旺。要锻打的铁器放在炉火上烧。然后用大锤捶打。现在打铁匠已经消失在时代的光阴里。

11、接生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的年代,不流行去医院生产。很多农村人家都是找接生婆接生小孩子,接生婆都手脚麻利,以过来人的经验,引导产妇生产。接生婆把娃娃抱出来,她的使命圆满。然而现如今,接生婆这个行业已经消失....

12、茅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匠也叫磨屋匠,过去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盖的都是茅草房。所以会制作茅草房的手艺人很吃香。传承几千年的行业。现在几乎消失了。

时代变了在进步,如今街头再难看到这些身怀绝技的老手艺人了,以前我们称之为的老手艺人现在在工厂里都成为了技师技工。你还知道哪些被遗忘的老手艺人?欢迎在下方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