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原因是三国演义太成功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倾向性和正统论都深深影响了国人。蜀汉在很多百姓心目中,是一个正统的政权。

事实上,蜀汉的一些人物都被夸大。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但正史里面的孔明却在军事上没有太大的功绩,以“奇谋为短”,孔明的长处在于战略和政治。关羽也是如此,正史里面的二爷心高气傲,因为擅自发动北伐,导致荆州丢失,蜀汉的优势从此失去。

演义里面被压制的东吴人物有着相当出彩的一面,比如指挥赤壁之战的真正统帅周瑜,领导夷陵之战获胜的陆逊,这两个战役都是决定性的关键大战,尤其是前者,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三国鼎立。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周郎更是圈粉无数。

东吴的名将有甘宁,他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猛将,善于奇袭,演义有一回叫“甘宁百骑劫魏营”。刘表不肯用甘宁,但孙权肯用。

甘宁可以和曹魏五子良将的首席匹敌,孙权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除此之外,还有徐盛、潘璋、丁奉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十二虎臣。丁奉墓里还发现了最早的马镫。

搞奇谋的有鲁肃,鲁肃不是演义里面的老好人,是一个外交出色、喜欢奇谋的都督。在东吴四大都督里面,鲁肃是唯一偏向文官的。鲁没有过人的战绩,但在榻上奠定了江东的战略。

托孤大臣张昭,是文官里面名望最高的大儒、学者。但他早期管教孙权,又在赤壁大战之前主张投降,孙权不喜欢他。张昭不管能不能当上丞相,都坚持犯颜直谏,正面批评孙权的错误,可比唐朝的魏征。

吴大帝

早期的东吴肯定也是以统一天下为目标的,慢慢消磨了斗志,要到后期。顾陆朱张等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之后,东吴确实表现为以割据一方为主了。此时进攻型的选手一一落幕,换上来的都是谨小慎微,保境有余、进攻不足的选手。好不容易等到诸葛恪上台,诸葛恪继承了他叔父孔明的北伐意志,却以大败告终。

诸葛恪继承了他叔父孔明的北伐意志

再说称帝的理由,曹魏有禅让的法理,蜀汉有宗亲的“血缘”(虽然可能是假的),东吴有什么?富春孙氏出于寒门,本是瓜农,仅靠自造的祥瑞就称帝?孙权自称龙凤出于武昌。除此之外,他唯有强调“天命在吴”了。没有过硬的依据不要紧,重要的是实力。东吴全盛时期,有兵力二十多万,是蜀汉的两倍多。领土也比蜀汉广大,包括了越南的北部。水军不用说,船业最为发达,实力是三国第一的。

孙权不是不想一统,而是他的攻坚能力有限,在合肥落下了“孙十万”的薄名。但正面扩张受阻,却让孙权误打误撞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孙权发现了台湾,又到达了南沙群岛,巡视了东南亚,西入了天竺,和罗马帝国的商人还有过商贸往来。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光是经略台湾,就是一件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

下图为东吴的货币大泉当千,东吴平定山越,大力开发了南方的经济,尤其是造船、盐业超过曹魏,是南朝政权的鼻祖。南方经过江南六朝的熏陶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经济迅速崛起,逐渐超过北方。

在孙权的统治下,学术圈子已经形成。阚泽对圆周率很有研究,赵爽完成了勾股定理的证明,他们二人也都研究天文,属于东吴的科学家。对,就是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那个阚泽。

末代君主孙皓是个暴君,但是东吴的寿命好歹也比曹魏、蜀汉要长,前后统治了南方85年。被灭亡之前,吴国百姓的户头有200+万人(还没算上不在编的),战船5000+。东吴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少,期待有更多的艺术作品去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