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一,朱元璋大封功臣,共册封六公和二十八侯,半个多月后,追封二伯,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和诚意伯刘伯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朱元璋的规矩,无军功不得封爵。

汪广洋刘伯温都是文官,没有军功,朱元璋这是破例奖赏他们为大明江山做出的贡献。

刘伯温的功劳自不必说,懂兵法,识天文,他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建议,为朱元璋扫灭群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军功还挨着点边儿。

而汪广洋的功劳相比一众开国功臣来说,似乎平淡了些,以致于并不为人所熟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汪广洋和刘伯温的爵位平等,且都不能世袭,没有铁券,但汪广洋的俸禄却是360石,刘伯温的俸禄只有240石,是刘伯温的1.5倍。

多出的120石相当于大明一个正六品官吏一年的俸禄,虽然不多,但足以说明在朱元璋心中,汪广洋的功劳是在刘伯温之上的。

那么,汪广洋究竟有何功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广洋,江苏高邮人,自幼好学,博经通史,元至正十二年汪广洋考中进士,寓居太平待职,结果元朝的任职诏令没等到,等来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

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攻占太平,在城中大量招揽人才儒生。

汪广洋见朱元璋率领的这支农民起义军队伍军纪严明,不骚扰百姓,与其他只知道打砸抢杀的队伍不同,在这个乱世纷争的时期,是一支有前途的队伍。

权衡之下,汪广洋决定择明主,投奔朱元璋麾下,施展自己的才华,干一番事业。

朱元璋见到汪广洋后,相谈甚欢,当下朱元璋便留下了汪广洋,任命他为元帅府令史。

召广洋入见,与语大悦,留幕下,为元帅府令史。

算起来,汪广洋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刘伯温早了五年,而且还是在朱元璋还没有根据地,实力不强的时候。

这点很重要。

朱元璋在定功臣位次的时候,很看重功臣投效自己的时间。朱元璋册封的二十八侯,排在前面的都是第一批跟着朱元璋的人。

朱元璋认为,在我一文不值的时候,你来投奔我,说明你很有眼光,不是投机取巧之辈。

相比之下,刘伯温的投效稍显扭捏。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在乱世群雄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实力,因仰慕“浙东四先生”之名,派人去请,但刘伯温起初并不愿意,拉扯了两次之后才决定出山的。

当然,汪广洋有眼光并不是他能够封伯的理由。

汪广洋最大的功劳是战后对地方的安抚与重建。

朱元璋想扩大自己的实力,带领军队攻下城池只是第一步,还得守护好这片土地,让这里的百姓拥戴你,为你所用,这是文官需要做的事。

战争受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大军过后,有的房屋被毁,有的妻离子散。有的地方连年灾害,本就人丁稀薄,田地荒芜,战争过后,更是毫无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新的政权接管了这座城池,要施行相应的安抚惠民政策,该赈济的赈济,该减免赋税的就要减免,田地荒芜的地方要号召流民重返家园,让老百姓的情绪稳定下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同时还要做好宣传教化工作,让老百姓知道在朱大帅,将来的朱大王,乃至朱皇帝的庇护下是有安全感的,是有好日子过的。

只有赢得了民心,才算完全收服了一座城池。

汪广洋充当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他随军四处征战的过程中,见到太多凄惨萧条,见到太多天灾人祸带给百姓的苦难,他总是能感同身受,想方设法地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他自己写过一首诗《巨野县》,记录了战后重建的内容:

废邑开新治,招近百家。未应供赋役,聊可艺桑麻。

邻里更相吊,悲欢觉倍加。徐徐访遗落,亦复事生涯。

诗的大意是:

残破的巨野县迎来新政策,目前已经招揽商户百余家,新政许诺免除赋税,同时组织百姓从事生产,种地养蚕两不误,争取做到家家能有饭吃,有衣穿。

老百姓重新忙碌起来之后,整个县城的氛围都更好了,邻里间更加和睦了。而作为一县父母官则要继续走访各处,看看有没有什么遗落的部分,尽量让一切都焕发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广洋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获得百姓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慢慢地,汪广洋成了这方面的专家。

常常随军攻下一座城池后,便留下来治理地方政务,安抚百姓。

至正二十二年,汪广洋随同徐达攻克南昌后,留下来任洪都都事;

至正二十四年,明军收赣州,汪广洋奉命居守赣州;

洪武元年,明军北伐,收复山东,朱元璋点名要汪广洋去“经理诸事,抚纳新附”;

洪武二年,徐达平定陕西,汪广洋再次出任陕西行省参政。

从治理一个县,到经营一个省,汪广洋每次都不负众望,是朱元璋稳定地方的定海神针,这也是他能被朱元璋任命为丞相的原因。

朱元璋评价他,“道足以佐文治,学足以庇民生”。

如果说刘伯温的功劳是出自他的学识与智谋,那么汪广洋则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劳苦功高干出来的。

汪广洋自跟随朱元璋起,先后担任了中书分省婺州照磨、全州总理军储、参知政事、江西行省都事、洪都都事、中书省右司郎郎中、中书省参政、江西行省参政、山东行省参政、陕西行省参政等职务,可以说大明前期的半壁江山都有汪广洋的足迹与耕耘,对奠定大明江山的基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头再看朱元璋给汪广洋的封号,忠勤伯,既“忠”且“勤”,非常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