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领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朱棣进城,而魏国公徐辉祖得知南京城破,仍带兵抵抗燕军,直到最后也没有投降朱棣。

孰忠孰奸,高下立判!

然而在靖难之役鏖战的这三年里,建文帝朱允炆却就是不愿意重用徐辉祖,不管徐辉祖如何表达忠心,朱允炆都更愿意相信屡战屡败的李景隆

明代后人曾替徐辉祖感到惋惜,“魏国公徐辉祖,忠义性直,智勇绝人,以当一而燕可平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因为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朱允炆觉得徐辉祖和朱棣的亲戚关系太近了,有倒戈的风险。

若论朱允炆的亲缘关系,李景隆却是朱允炆的实在亲戚。

按辈份,朱允炆应该管李景隆叫一声,表哥。两家的亲密关系可以追溯到朱元璋那一辈。

李景隆的奶奶是朱元璋的亲姐姐,嫁给了隔壁乡的李景隆的爷爷李贞。那时候家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好,李贞家还凑合,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与姐姐姐夫的关系格外亲厚。

后来,李贞家乡闹旱灾、瘟疫,朱元璋的姐姐病死,李贞听说朱元璋是起义军的将领,就带着儿子李文忠投奔朱元璋。

数年不见,朱元璋见到李贞父子抱头痛哭,从此拿外甥李文忠当自己亲儿子一样对待。

李文忠长大后,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排名第三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册封他为曹国公。

李文忠的长子就是李景隆,李景隆自幼喜欢读兵书,但风姿儒雅,是个大帅哥,朱元璋见到之后,也特别喜欢,有意培养这个将二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景隆袭爵后,朱元璋多次派他到湖广、山西、河南等地练兵、历练政事,后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朱元璋又加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傅,拉近李景隆与朱允炆的关系。

所以,李景隆与朱允炆不光有表兄弟的关系,李景隆更是朱元璋为朱允炆选的东宫辅佐近臣,朱允炆对李景隆自是120个信任。

另外,由于李景隆家与皇室本就有亲,所以李家的子女没有再与任何一位藩王结亲,这也是朱允炆放心大胆重用李景隆削藩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时的李景隆对朱允炆是非常忠心的,先是替朱允炆剿了周王朱橚的府邸,而后接替耿炳文率五十万大军讨伐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事实证明,李景隆空读一肚子兵书,实战效果为零。

先是围攻北平两月不克,被朱棣回师击败于郑村坝;

第二年整军六十万再战,又兵败白河沟;

李景隆是屡战屡败,从北平退到德州,又从德州退到济南,不仅损兵折将,还白白送给燕军许多物资。

这种结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有人怀疑李景隆“怀贰心”,奏请诛杀李景隆,朱允炆终究是念他是至亲,心怀不忍,没有杀他。

但自此之后,李景隆在京师是彻底混不下去了,御史文官们的口诛笔伐足以让他再也抬不起头来,只能在家闭门不出。

甚至当燕军逼近京师时,方孝孺等一干大臣无计可施,只能在大殿上揪住李景隆一顿暴揍出气,当时差点没把李景隆打死。

这种情况让李景隆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一边是看不到希望的朝廷,另一边是胜利在望的燕军,投降朱棣不仅可以改变现如今的处境,还有定鼎相助之功。

朱允炆并不清楚李景隆已经动摇了,仍委以重任,命李景隆防守金川门,而真正忠心不二的徐辉祖依旧有心无力,不被重用,朱允炆到最后依旧在用亲疏衡量忠奸,等待他的就只有可悲的结局了。

与李景隆一同防守金川门的还有谷王朱橞,恰巧朱橞与李景隆有同样想法。

朱橞的封地本在离北平非常近的宣府,朱棣起兵靖难后,朱橞并不看好朱棣能成功,果断选择溜回京师,站在了朱允炆一边。

现如今,眼看朱允炆大势已去,李景隆与朱橞一拍即合,为朱棣开城门,弥补当年得罪朱棣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说南京城当时尚有兵卒二十万,粮草充足,城高墙厚,燕军多骑兵不善攻城,若是上下一心,死守坚城,等待勤王之师,那么燕军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李景隆与朱橞打开城门,使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就攻占南京,对朱棣来讲的确是大功一件。

朱棣登基后,一点儿没吝啬,以“默相事机之功”把李景隆排在了靖难功臣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有不少人认为李景隆从一开始就在暗中帮助朱棣,北伐时是故意输给朱棣的,否则怎么会以数倍之师还输得那么惨。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主要原因,

一是,李景隆已是勋贵之尊,朝廷与燕军的实力相差又那么悬殊,没有人看好朱棣会赢,李景隆更没有理由铤而走险保住朱棣;

二是,李景隆在朱棣朝只风光了不到三年,之后就遭到以周王朱橚为首的,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等人的轮番弹劾,罪名都是包藏祸心,图谋不轨。被朱棣削去爵位,一家人遭圈禁。

若是李景隆从一开始就在暗中帮助朱棣,朱棣怎么会如此对待有功之臣呢。说到底李景隆只是投机取巧在最后时候给朱棣卖了个好,终究他还是建文旧臣,而朱棣对建文旧臣始终是不放心的,他对待建文旧臣的手段一向是先招抚,再找借口杀掉。

而李景隆没有被杀,只是被圈禁,最后老死府中,已经是朱棣放他一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