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宁彩臣

最近更新太慢,成蜗牛了

1、曹彬的进退

拿下南唐,等于拿下了整个南方,宋朝统一全国指日可待,大家都很高兴,最应该高兴的应该是曹彬,因为此次征讨南唐,赵匡胤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说过:“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

这话曹彬没怎么当回事,他手下的人都记得,因此,金陵拿下后,副帅潘美就预先给曹彬道贺。

曹彬说:“此次南行,仰仗天威。一遵庙谟,乃能成功,吾有何功耶,何况使相乃极口之官呼?”

潘美一万个草泥马,和文人打交道真烦,能不能说人话。曹彬重新说了一遍,这次能成功都是遵循皇上的筹划,我有什么功劳?至于使相,就当个玩笑吧,不要较真,因为北汉还没拿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开封,在庆功宴上,曹彬“第一良将”的风采不得不让人叹服。

曹彬攻打南唐,几乎以全胜战绩凯旋,而且南唐国都金陵完好无损,不像王全斌,将成都搞成了人间地狱。而看看曹彬的态度,不但没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狂傲,依然非常谦虚。呈给皇帝的工作报告是—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

意思是,我去江南出差,按照陛下的指示,事情办完回来了。

轻描淡写,不邀功,不自傲,处处体现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

这一顿操作搞的赵匡胤怪不好意思,但是,赵匡胤还是不能不食言,因此说:“本来答应爱卿平定江南为使相,不过,北汉还没平定,这件事还得缓一缓。”

听了赵匡胤的话,潘美偷偷看了一眼曹彬,嘴角微微一笑,笑得非常诡异。这样的小动作岂能逃过赵匡胤的眼睛,马上问潘美:“你笑什么”?

潘美不敢隐瞒,这就是皇帝与皇帝之间的区别,李煜做皇帝,手下的人都敢骗他,小事骗,大事瞒。但是在赵匡胤这里,强如潘美,都不敢撒半点谎。

潘美将曹彬之前北汉还没拿下的话重复了一遍,赵匡胤更加不好意思了,马上给出补偿方案,加封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节度,赏钱二十万贯。

曹彬晚上回家,看到一屋子钱,微微一笑:“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

曹彬怎么这么聪明!一开就就对赵匡胤使相的承诺没有放在心上,最后反而该得的全得了,除了一个使相的空头衔,还赢得了一个好名声。

2、曹彬其人

曹彬出身官宦家庭,老爹曹芸是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在曹彬周岁的时候,老爹将各种玩具摆放在桌子上,看曹彬取什么。

只见曹彬左手拿干戈,干为防具,戈为武器,这里泛指武器;右手抓俎豆,都是古代祭祀工具,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过一会儿又拿一方印(印章,权利的象征,持有什么印章就有什么权利),对其他东西不屑一顾。在场的人看了,都非常惊叹,才一周岁的小孩,这是巧合还是天性?

反正中国古代牛逼的人物,都有一些类似的童年故事。

等到长大后,曹彬性情醇厚。性情醇厚这个特点看要放在什么人身上和这个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些人性情醇厚,经常会被别人占小便宜,总是吃亏。有些人性情醇厚,虽然也会吃点小亏,但是最后换来的都是大便宜,比如说曹彬。

曹彬有个姨母张氏,嫁给了后汉枢密使郭威。后来郭威称帝,张氏被封为贵妃。曹彬因此被郭威召回京城,本岁柴荣镇守澶渊,升为河中都监。

曹彬不仅没有因为姨母是贵妃而目中无人,反而对别人更加恭敬。河中节度使王仁镐因曹彬身份特殊,对他特别礼遇。

每次公府举行宴会,都会叫上曹彬,曹彬每次宴会态度端重,从不旁视。王仁镐对属吏们说:“我自认为夙夜匪懈,到看到监军矜严端重,才感觉自己的散率啊。”

到了柴荣继位,显德五年(958年),曹彬奉命出使吴越国。大国使者出使小国,这一般都是个肥差。特别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每个小国的皇帝都希望使者能在大国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因此金银玉帛是少不了要送的。

可是,曹彬完成使命后即刻回朝,不接受吴越国主的馈赠。吴越国主派人乘轻舟追送财物给他,曹彬再三推辞,仍不接受。

来人也使命在身,坚决要给。过一会儿,曹彬说:“都这样了,我再不接受,反而好像是在拒财邀名。”于是接受。

返京后,他将这些财物一一登记,全部送给官府。柴荣强行赐还给他,曹彬才拜谢接受,将之全部分给亲朋旧友,自己不留一钱

不贪财的人往往穿着朴素,后来曹彬出任晋州兵马都监。一天,曹彬与主将及宾客们在野外环坐,遇邻道守将骑马带着书信来到,使者没见过曹彬,暗地里问人说:“谁是曹监军?”

有人给他指认曹彬,使者以为是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国戚近臣,而有穿绨袍、坐朴素的胡床的人呢?”审视半天后,使者才相信是曹彬。

不过,曹彬之所以受柴荣,赵匡胤,赵光义,赵恒四代帝王器重,最重要的一点,是曹彬从来不私自结交其他大臣。

当初,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管领禁兵,权势颇重。曹彬不偏不倚,不遇公事从不登门拜访,群居宴会,他也很少参与。

后来赵匡胤称帝,问曹彬:“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

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害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交结呢?

人都是这样,哪怕自己品行不端,也更加尊重品行高尚的人,当然,前提是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后来的事前面写了,赵匡胤伐蜀,曹彬为东路军都监,伐蜀各路军打的都不错,但是除了曹彬,其他将领对手下属于约束,导致后来蜀国反叛,闹了两年。

曹彬因为能够严格约束手下,还能劝阻刘光义不要纵容部下。相比西路军,东路军不仅战场上打赢了,后面还为西路军收拾了不少烂摊子。曹彬脱颖而出,为后来伐南唐成为主帅打下基础。

3、背锅的学问 

曹彬这人,为人处世很谨慎,也足够聪明。但最大的本事,恐怕是背锅的本领。

前面我们写冯道,说冯道背最黑的锅,做最实的事。其实说起背锅,曹彬才是此中高手,冯道或只能望其项背。

背锅,这种事情是个高难度动作,搞不好就把自己套进去了。

关于背锅的由来,有一个说法,说古代有一个小偷,这天偷到一个穷人家,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啥可偷的东西,反而把主人惊醒了。穷人拿了把刀来抓小偷,古人讲究贼不走空,小偷情急之下,背起穷人家的锅跑了。

跑出老远,小偷放下锅,才发现锅也没偷到,只偷到了锅的黑壳子。可能这家人实在太穷,古代又缺水,锅很少洗,结了一层厚痂,小偷就把这层黑痂偷走了。

因此得出背锅这个词,意思是锅让黑壳替它被偷了,后来引申为你的问题让别人来承担后果。

这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背锅是要承担后果的。比如《夏洛的烦恼》中,夏洛抽完烟蹲下去了,大春接过烟,还没抽就被老师发现了,这抽烟的锅就由大春背了,代价是罚站。

当然,有时候背锅也能得到好处,比如大春帮夏洛背了锅,夏洛可能会过意不去,请大春吃个冰棍什么的。

背锅其实是一门在承担后果和得到好处之间的选择问题。有些代价,可能这锅背了是你承受不起的;有些锅,背了后短期会失去一些,长期却好处无穷。

有些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背的。比如成济替贾充背锅,就直接把自己两兄弟的命送了。

当年司马昭掌控曹魏大权,年轻的皇帝曹髦不甘心,集合宫人,准备攻打司马昭府。贾充教唆成济杀了曹髦,皇帝被杀,总该有人负责吧。舆论对司马昭很不利,陈泰为首的大臣希望司马昭杀了贾充以谢天下。

可是司马昭舍不得,最终将责任推给了成济,成济兄弟两人成了替罪羊,被乱箭射死。

成济就没认清这口锅的厉害关系,曹髦再怎么也是皇帝,杀皇帝可以,但是你要掂量掂量自己在后面主子那里的位置,主子是不是愿意为了你把这事压下去。你看司马昭,就不愿意杀贾充,而找了成济做替罪羊。

如果成济不执行贾充的命令呢,那最多了官丢了,大概率还不至于。如果是贾充自己刺死皇帝,那司马昭想保他估计都难。现在贾充虽然是直接领导,但不是直接动手的人,就给了司马昭保贾充的空间。

曹彬后来在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后,替赵光义背了一次锅,那口锅背的全国人都在骂曹彬。曹彬不辩解,不争论,也不想着洗白。咬碎牙齿咽肚子,面部一丁点痛苦的表情都没有。

正是因为这次背锅,让曹彬成为太宗和真宗两朝皇帝最信任的人。雍熙北伐后,唯一打胜仗的潘美那一路,杨业被都监王侁坑了,王侁因此直接被从官场除名了,宋朝不杀大臣,除名基本是最高处罚了。潘美贬官三级,这把北宋开国最锋利的刀,就再也没有开刃。

而做为雍熙北伐直接惨败的中路军统帅,曹彬仅仅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一年后,雍熙四年(987年),曹彬被重新起用,封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

魔幻不魔幻?那场奇怪的战争,等后面写到了再细说。反正一句话,曹彬这辈子,做什么选择基本没错过,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甚至一代名将,在取胜与皇帝意愿之间选择,毫无犹豫选择后者,不顾名声,不要荣誉,什么情怀,去他的吧,曹彬要做的只是绝对的忠诚。

这一点,是岳飞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4、曹彬这样的人

那么,曹彬这样的人,到底好不好呢?

如果你是一个大族家长,生出曹彬这样的儿子,那么庆幸吧,你们家族将会在后面的几十年兴盛起来,并且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曹彬一生,不仅为自己赢取了万世美名,而且为后世子孙谋求了数代的荣华富贵。曹彬的儿子、孙子,个个身居要职。孙女更是做到了北宋仁宗皇后。就是他的曾孙,也是身份显赫。

曾孙曹评官至指挥使、节度使。

曾孙曹诱,官至观察使、节度使,谥号忠定。

曾孙曹诗,娶宋仁宗之子衮国大长公主。

你看,厉害吧。

如果你是皇帝,是老板。有曹彬这样的下属,什么重要的事情完全可以交代给他,然后放心地等待好消息,曹彬不会让你失望的。

赵匡胤就是这样,每次派别人打仗,都要出征之前,对其耳语一番,你应该如何如何,怎样怎样,结果就错不了。

到了曹彬这里,没有这样的指导,直接变成事成之后的许诺。赵匡胤对于曹彬的能力,是没有怀疑的。

可是,如果连皇帝,老板的决策都错了,事情处于危机之中,你能指望曹彬帮你调转船头,避免冲下万丈深渊吗?

不可能的,曹彬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尽量减少损失,在船掉入深渊之前,将尽可能多的人和物抢救上岸。他明明知道前面是万丈深渊,但是不会和老板争辩的,他总是一副绝对服从的模样。

雍熙北伐就是这样,曹彬身边的人都知道,按照赵二的遥控指挥是不行的,这简直就是玩笑。曹彬经历过伐后蜀,伐南唐,可谓身经百战,难道曹彬不知道这样打不行吗?

知道,但是不能违背老大意愿,哪怕打输了,也要坚决按照老大的指示来。

这就是曹彬,在赵匡胤手下,他是可以攻城拔寨的将军,他随李继勋大破辽汉联军、他攻后蜀,征南唐,居功至伟。而在赵光义手下,他仍然高官厚禄,但似乎此后余生,就再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战绩。

当然,每个人都有缺点,再怎么说,曹彬已经近乎完美了。身居高位而心存仁慈,这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样品质,曹彬有。

当年,曹彬在徐州任节度使,一个属吏犯罪,已经结案,事实清楚,案子一点毛病没有。

可是,曹彬只是给这人记下了他的罪责,直到一年以后才杖打他,等于缓刑一年。

其他人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问曹彬,曹彬说:“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媳妇,如果杖打他,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克夫,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所以我迟缓处罚,既没有枉法,也免去他媳妇受家人歧视。”

看见没,曹彬还是枚暖男,这心也够细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宁彩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