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加强广大市民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市卫健委与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办“岐伯故里 养生宝鸡”栏目,广泛宣传中医药康养政策、知识、历史,使广大市民了解、认识、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强化健康知识,提高身体素养,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岐伯励传人,秉仁术仁心,堪当大任;
精英弘国粹,研妙方妙药,永致中和。
——《联颂岐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端午节前后,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荔枝也叫离枝、丹荔。按朱应《扶南记》: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刻取其枝,故以为名。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由此可知,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荔枝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若是单个割下来,味道就变了。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就会延长。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水果店卖荔枝,都是连着枝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草纲目》记载:荔枝生岭南及巴中。今闽之泉、福、漳州、兴化军,蜀之嘉、蜀渝、涪州,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木高二三丈,自径尺至于合抱,类桂木、冬青之属。绿叶蓬蓬然,四时荣茂不雕。其木性至坚劲,土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弹棋局。其花青白,其子喜双实,状如初生松球。壳有皱纹如罗,初青渐红。肉色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顾微《广州记》云:荔枝冬夏常青,其实大如鸡卵,壳朱肉白,核黄黑色,似半熟莲子,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极益人也。
北宋诗人苏轼被贬岭南时就尤为偏爱荔枝,初尝荔枝便大发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中医看荔枝

荔枝味甘性温,入心、脾、肝经。有养血健脾、温中散寒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通神,益智,健气;治瘰疬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朱丹溪云:荔枝属阳,主散无形质之滞气,故消瘤赘赤脚者用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典医籍对荔枝的评价

《医林纂要》:“补肺,宁心,和脾,开胃。”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日用本草》:“生津,散无形质之滞气。”荔枝不仅能够生津,还能消肿解滞,让气血通行。
《玉楸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荔枝对温补孩子脾阳会有很好的效果。
《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陷,咽喉肿痛,呕逆等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典医籍对荔枝的应用

痘疮不发:荔枝肉浸酒饮,并食之。忌生冷。《闻人规痘珍论》
风牙疼痛:用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擦牙即止。孙氏集效方:用大荔枝一个,剔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即愈。
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为末。白汤调下,立止。《杨拱医方摘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荔枝的须知

《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民间也有“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说。因此易上火之人,在吃荔枝前后可适当喝点淡盐水。
中医认为,盐乃咸寒之品,有清火凉血的作用。咸入肾,能引火下行,因此吃荔枝前后喝盐水可以防止虚火,兼能醒脾消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荔枝壳性苦寒,能解荔枝之热,吃完果肉后,还可用荔枝壳煎水喝帮助下火。按《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阳盛体质、阴虚燥热、湿热偏盛者不宜多食。荔枝比较甜,中医认为甘甜之品易生痰生湿,所以阴虚火旺体质(口臭、痰黄、牙龈肿痛等)者也不宜多食。
谨防“荔枝病”。因为荔枝含有大量果糖,吃多了会刺激胰腺胰岛分泌大量胰岛素,极端时会导致低血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广东中医药

责编:田力

审核: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