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战火的出现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般的打击,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都会被烈火所吞噬,或是被野蛮的敌人毁坏,这对于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从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起,中国大批金银财宝、历史文物都难逃战火的劫难,同时也让国民深刻意识到保护中华民族瑰宝的重要性。

1933年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发起了浩浩荡荡的南迁行动,数千箱文物被运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保存,这才使得大多数文物免遭掠夺、破坏。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就曾为了保护民族瑰宝作出了令人难以预料的决策——和平解放北平,当时镇守华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也在毛主席的劝说下妥协。不过促使傅作义达成和平解放共识的最大的功臣不是别人,其实是他的女儿傅冬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傅冬菊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的长女,由于出生那天正值寒冬,傅作义便为其取名“冬菊”,希望女儿能如同冬日之中的菊花那样坚毅、美丽。在傅冬菊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总是忙于工作,一年到头家人团聚的次数少得可怜,因此她最依赖的便是母亲。从小母亲便有意识地引导傅冬菊学习进步思想,告诉她人生之中至关重要的道理。在母亲的教导下,傅冬菊变得更加刻苦努力,1942年便考入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抗日时期学子们的圣地,它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于1937年成立,最终分三路迁移到远离战乱的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可以说西南联大集合了全中国最为优质的师资力量,能够进入到其中读书的都是拔尖的学子,由此可见傅冬菊的出色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南联大不仅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中还存在许多革命知识分子,而傅冬菊参与革命的念头也从那时候开始萌生。跟随同学们参与革命运动时,她渐渐意识到国民党的腐朽无能,中国共产党更适合成为人民的领导者,私下里还与地下党组织有密切往来。

02

考虑到傅冬菊之父傅作义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党组织决定对她进行一番考核,最终确定了这位女青年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参与革命,邀请她成为其中的一员。毕业后,傅冬菊便扎根于文职岗位,同年还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工作期间,傅冬菊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刊登有关革命的文章,北平城内的军民内心产生了弃暗投明的心理,而令傅作义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动摇自己后方的人居然会是自己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48年,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大获全胜,这也意味着与东北三省紧紧相连的华北地区将会成为国共下一个战场。当时受蒋介石之命驻守华北地区的傅作义对此焦虑不已,手底下的将士们早就厌倦了内战,都想告老还乡,所有人都不看好国民党驻军在战斗中的表现。

恰逢此时,党中央决定派人向国民党将领传达毛主席和解的提议,而傅冬菊则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之一,毕竟父女之情往往可以化解一切隔阂和矛盾。接到任务后的傅冬菊立即赶往北平,看到女儿探望自己时傅作义起初还有些喜出望外,可当他得知女儿时代表共产党和谈后内心五味杂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和谈的工作并没有傅冬菊想象的那样顺利,久经沙场的傅作义不可能听女儿几句劝就会立马投诚,身为一个军人他还是不忍背叛上级的命令。傅冬菊为了让父亲动摇,她多次向父亲灌输先进的思想,希望他能够为国家、人民考虑,为北平城内民族瑰宝考虑,一旦开战对人民只有痛苦而言。最终傅作义还是决定接受毛主席的提议,后来与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谈协商,并接受改编,就这样解放军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北平城。

傅冬菊在这次和平解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理应受到更高的荣誉,可她拒绝了功名利禄,继续回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奉献自己。由于父亲在接受改编时将自己的财产尽数上交给了国家,没有给子女们留下太多宝贵的财富,这也使得傅冬菊的晚年生活一直过得较为清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傅冬菊对这种生活依然乐在其中,每天只需要耕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用为其他事情而烦恼忧愁,这样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

傅冬菊生前曾官至正部级,积攒下来一笔可观的积蓄,可她还是将一大部分捐给了慈善事业,帮助那些身处于困境之中的人民。或许是曾经的经历,让她十分同情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磨难。2007年,傅冬菊病逝于北京的医院中,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