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对绝大多数大一新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意味着刚刚站上学术之路的起点。但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罗鸣宇,却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担任起研究助理的任务。得益于中学阶段的科技教育,罗鸣宇和他的同学们早早地敲开了科学的大门。而他们的“领航员”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科技教育中心主任杜春燕老师,近日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获得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课表里的科技“套餐”

故事要从2011年说起。这一年,中科院博士毕业的杜春燕来到了三十五中,成为首批专职科技教师兼科技辅导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北京科协

近年来科技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杜春燕刚刚走上岗位时,还没有人知道科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校教学设施匮乏、缺少可供参考的成熟教材——面前的困境令人望而却步,但迎难而上才是杜老师的本色。在学校的整体规划推动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启动了,杜春燕和学校科技教师团队与来自中科院的专家共同将“中科院套餐式课程”写入了学生们的课表。

“套餐”被分为三道“大菜”,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在基础课程中,学校邀请到中科院各领域专家到校演讲,学生们坐在教室中就能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发展;接下来是科考实践课程,师生们走出课堂,来到中科院长白山科考基地、云南版纳植物园等科研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学习知识;最后是探究项目式课程,学生们有机会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课题,在近距离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家精神。

在中科院套餐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包括普惠类、拓展类、项目类及竞赛类在内的一整套科技创新课程体系构建起来,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能挖掘出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科研相关的职业理想。

精彩不止于课堂,成长不仅在成绩

“科技班”就像三十五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实验田”,走班制、选课制、导师制等探索和创新都首先在这里展开。更丰富的科技课程和活动进入校园,如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类兴趣社团、为期3个月的科技节、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开展科技课题等,以普及促提高,点燃了更多孩子的科技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北京科协

科学不仅是按照课本的步骤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更是对未知的不懈探索。在学校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的指导下,2015年,杜春燕和团队教师创建了十个中学创新实验室,她长期担任纳米实验室首席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式科学探究。“杜老师的实验室最大的特点在于,这里做的都是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罗鸣宇就曾是纳米实验室的一员,他在这里学到了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科技创新点,体验了从确定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步骤到反复获取数据、最终完成实验的全部过程。

周末和节假日,杜春燕会带着表现出色的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比赛,为每个有科学梦想的孩子寻找舞台。通过北京市科协、教委的帮助,三十五中还与北大、清华等高校达成合作,学生们有机会在“中学生英才计划”、“翱翔计划”、“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活动 中被选入高等学府,在科学家身边迅速成长。

在对高考成绩没有直接影响的科技课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无疑是奢侈的,家长和其他老师的不理解也随之而来。但学生们的进步不容忽视:自信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对于科学问题的独到理解和热情参与,在竞赛活动中取得的好成绩,甚至人生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在北大进行无机金属纳米催化剂方向研究的经历,帮助罗鸣宇确认了自己对化学的热爱,最终成功报考了香港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还有些学生在实验室完成的项目成功取得了科技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北京科协

杜春燕说起自己感到特别欣慰的时刻:“有的学生没有报考相关专业,但毕业后告诉我,在科技课上学到的科学思维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学科,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方法也更成熟了,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逃避,而是迎难而上。”

科技教师养成记

学生们在成长,老师们也在转变。

“我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但是在大学里接触到前沿科学后,发现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思维方式,都与以前受到的教育明显脱节。”正因如此,杜春燕才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研深造的道路,决心发挥自己教育学和理科的双重学术背景优势,探索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搭建科学实践平台,让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科研工作,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

学校的支持和上级部门的助力,让杜春燕得以全力以赴地描绘心中的创新教育图景。在杜老师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目前三十五中已经有十几位专职的科技教师,建立起不同层级的成熟课程体系。为了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杜春燕带领团队老师们深入钻研科技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先后承担国家级、北京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几十篇,并编写出版《中学生科学探究实验室教程》、《科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科技教育参考书籍,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总结自己多年工作中收获的经验,杜春燕说:“最重要的是理念,教师要认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要保护并引导同学们的个性想法。在具体实践上,她建议各地区的学校不要“照葫芦画瓢”,而是挖掘当地科技资源,开设一些特色课程。

自从担任科技教师以来,杜春燕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假期,曾经最长的一次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一晃十年已过,她依然活力四射地奔走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将迎难而上、永不退缩的精神言传身教。在她的精心培育下,一株株创新型人才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顽强地冲破土壤,以无穷的生命力向天空延伸……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毛梦囡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据说点“在看”的都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