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份工作一眼看到老,没啥成就感,但领导很器重你,要不要辞职?有这种困扰的朋友可以学学李春芳。

李春芳,明朝嘉靖人士。他自入仕为官以来,大多数时间的工作都是非常无聊的。他每天需要骑马穿过紫禁城,向西途径北海、中南海,到达西苑。那是嘉靖皇帝居住的地方,西苑内的无遗殿是他的办公地点。他的工作就是随时等待皇帝的传唤,撰写青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靖迷信道教,道教里有所谓的能与神仙互通心意的道场仪式,只要把自己要跟神仙说的话写在青词里,恭恭敬敬地焚化,就能上达天听。

青词的要求很高,须得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一般人写不来,而且嘉靖的要求还特别多,有时忽然有个想法,甭管什么时辰,就得即兴创作。为此,嘉靖成立了一个青词班子,专门在西苑值班,给他写青词,李春芳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份工作到底好不好呢,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这份工作对李春芳来讲有难度吗?

没有。因为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绝对是最会写这种文章的人。

这份工作对李春芳来讲有成就感吗?

显然没有。嘉靖不好好做皇帝,整天沉迷修道,本身就不是件正经事,李春芳即便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有啥成就感。

那这份工作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也很明显。青词写得好的人,嘉靖都会格外看重,嘉靖作为这个“项目”, 乃至整个大明的领导,肯定会给你升职加薪。已经有前辈证实这一点了,这个升职轨迹基本上会是太常寺卿,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再好一点儿的,可以进入内阁,到达巅峰。

总结一下,对于李春芳来讲,给皇帝写青词是一个收入稳定,工作相对简单, 且一眼看到老的无意义工作。

那么,李春芳想做吗?

如果有选择,他当然不想,可惜他没有。李春芳中状元之后,按惯例是在翰林院做编修,只是这个编修没做几天,就被嘉靖发现他写青词的潜力,于是,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特招进的西苑。

皇帝如此器重你,是大恩,你说你不想干,不是找死吗?而且李春芳37岁才中状元,辛辛苦苦才入仕为官,也不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于是,李春芳的职业道路就这样定下来了,轮到他值班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写青词,有时还陪着嘉靖做法事,那条通往西苑的路,李春芳一走就是18年。

这18年也的确如预想的一样,步步升迁,从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成功进入内阁。看得出,嘉靖的确很喜欢他,因为这么多次升迁都不是走正常的廷推晋升流程,都是嘉靖特旨提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么多年李春芳有没有想过改变一下现状呢?

或许有,但显然李春芳更擅长的还是文字工作,他除了写青词,还是《世宗实录》的总裁,编写过《宗藩条例》,主持过科考,整顿过文风,都是跟文字相关的工作。

说明他在政事实务上的想法不多,能力也不够,毕竟像张居正这样的能人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像李春芳这样的普通人。

而且李春芳入阁前,一直是严嵩专权,他能发挥的空间就更有限了,李春芳也没有徐阶那样的城府,可以扳倒严嵩

既然是普通人,就应该有普通人的自知之明,得不到的就不是你该得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拿一份不错的薪酬,过稳定的生活,低调,不贪,不站队,这是李春芳的优点。

他就这样一点点熬资历,不仅进入了内阁,还在隆庆二年,做到了最高的那个位置——内阁首辅。

自从嘉靖驾崩后,青词就进了废纸堆。抛弃了他这么多年擅长的工作,李春芳并不觉得可惜,很潇洒地随大流,弃之如敝履。

全身心投入到内阁工作中,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他上承的徐阶,下继的高拱、张居正之流都是牛人,相比之下,显得他那么平庸。尤其是内阁这种争权夺利的地方,连徐阶那么左右逢源的人都被赶下台 了,高拱、张居正自恃有才,对他这个首辅颇看不起。李春芳不得不感慨:“徐公尚且那样,我这个首辅能长得了吗?等有机会退休算了”。

是的,人要勇于承认自己某一方面的平庸,想明白之后,该退就退。隆庆五年,李春芳找个由头,提出辞职,隆庆帝再三挽留,但李春芳去意已决,绝不恋栈权位,61岁结束了自己的为官生涯。

回乡之后的李春芳奉亲养老,父母高堂健在,身体尚好,每天吃好喝好,逢年过节,李春芳带着子孙一起给二老祝福,乡里乡亲无不羡慕这一家人。

李春芳一生恭敬谨慎,从不盛气凌人,为人客观公正,也将“孝、友、勤、俭” 的品行传给了后代子孙,为李家打下了绵延五百年的世家根基,此后李氏家族人才辈出,或著书立说,或造福家国。

在李春芳兴化老家的牌楼上,挂着与李家相关的六块匾额,它们分别是“状元宰相”、“极品封君”、“九世一品”、“阖门忠孝”、“诗画名家”、“万邦总宪”。

所以说,工作不好不体面的时候,如果你能像徐阶等牛人一样有能力改变,固然最好,没能力改变,那么李春芳的做法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关爱自己,等待时间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