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一直是许多创业者最喜欢的词,很多人奋力拼搏拥有上亿资产成为众多人追捧的对象。在几十年前的河南,当地人最熟悉不过的就是从衣衫褴褛到家财万贯的破烂大王。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个拾荒起家的成功企业家,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除了白手起家可以形容他,为富不仁也是他另一个标签,最终因违法成为时代的阶下囚,那么他是如何从无到有又一无所有的呢?

拾荒拾出亿万身家

这个赫赫有名的河南破烂王”就是孙树华,于六十年代出生的他没有童年,有的只是繁重的生活压力。孙树华从小家庭就相当困难,家里一共有六个兄弟姐妹,而孙树华就是家里第三个孩子。

在农村生活的孙树华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长时间读书,就连吃顿饱饭都成了奢望,所以他只读到了三年级便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但回到家的孙树华面临的却是生活的难题。

家里一共七个孩子,父母只有两个人,任拼命地做工赚钱也养不起这么多的孩子,孙树华懂事得很早,岂能看不出父母的艰辛,于是开始自谋生路,学别人琢磨着做点小买卖。

但当时的孙树华还是太年轻,投出去的小钱回到手里的没有多少,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保本,孙树华开始琢磨起了收废品这个行当。

其实所谓的“收破烂”看起来好似如同乞讨要饭,但实际上这也是商业的一部分,但当时的人不能理解,认为捡破烂和要饭一样丢人,就连家里的父母也看不下去儿子这么作践自己。

但孙树华面对指责也无动于衷,因为他心里早已打好了算盘,他看到很多人开始下海经商,自己早已经按耐不住,希望靠捡破烂来攒点钱到商海中闯荡一番。

当时孙树华19岁,但野心已经相当大,俗话说心中有理想的人会起得更早。孙树华每天早出晚归,十里八乡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客户”,只要提起收破烂就会想起孙树华。

也就在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树华结识了常年在上海做生意的老板,这位老板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的生机和野心,便开始悉心引导孙树华走向商途。

孙树华主营收的就是村民手里的废塑料,而当时种地开始逐渐使用塑料地膜,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人出资加工,这个流水线基本就可以运行了。

这位大老板十分欣赏孙树华,爽快地答应投资建厂,生产塑料膜。孙树华开始不断地收废旧塑料然后送到工厂,由工厂加工塑料地膜,然后孙树华带着地膜挨家挨户的推销。

因此孙树华在那段日子里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不仅如此,当时的买卖供应大都要通过供销社,所以供销社才是他的大客户,如此一来,孙树华不仅赚到了钱,他身后的供销社也赚的盆满钵满。

孙树华知道钱不能自己一个人赚,只有供销社赚到钱,他的销路才会广,这在当时农民当中很少有这样的商业思维,大家都觉得孙树华很聪明,纷纷推举他做供销社副社长。

其实到这里已经孙树华已经非常成功了,供销社副社长的地位在村子里是是一属二的,但他根本不满足。他随后发现用过的塑料膜还能再次回收利用,而他的财富也与他的想法成正比,每天日进斗金。

因为循环利用也是政府的要求,每年的废塑料十分污染环境,一直是政府的心病,而孙树华这个产业链完美地帮政府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帮助他成立了孙树华的第一家公司,也就是华林公司。

在塑料转化上,孙树华越来越专业,不仅生产塑料膜,只要是塑料物品他都会选择去尝试。经过多年的经营,孙树华将华林彻底转变为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大企业。

孙树华的商业帝国就此建立,除了塑料产业,地产业和酒业他也纷纷涉足,因为没有竞争对手,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孙树华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积累了上亿的财富。

可能有人说几亿放在现在算不上富豪,但是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一个工人的工资也才几十块,所以他这个几亿身价是实打实的,相当于现在的上百亿。

孙树华因此成为河南首富,在中国的富豪榜单中也排的上名次,曾经的破烂大王成为一省首富,孙树华一时名声大振,最鼎盛时期资产高达14亿。

罪有应得

萨迪曾说贪心会使雪亮的眼睛失明,贪心会使鸟在网中丧命。财富的扩大带来的是人性本质的扩大,孙树华最初的初衷就是赚钱,所以本质里不包含什么社会责任心,赚钱才是唯一目的。

孙树华在集团鼎盛的那几年开始愈发不安分,暗中操控了许多违法事件,为了不让公司走下坡路,孙树华常使用特殊手段来维护公司的收益。

但纸包不住火,即使再隐蔽也难逃法网。孙树华的一系列行为被有关部门看在眼里,他以非自有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巧取豪夺,很多家银行都中了孙树华的套路。

他的累计贷款金额高达十几亿,也就是说表面上光鲜亮丽的孙树华如果还了银行贷款他将身无分文。除此之外孙树华还涉嫌诈骗罪、黑社会罪,通过高利贷谋取巨额利益。

最终孙树华被有关部门绳之以法,在2007年的一个夏天,警方在哈尔滨抓到了藏匿很久的孙树华,华林集团被查封,高管被集中调查,所有项目被迫叫停。

所有人这才认清了孙树华的丑恶嘴脸,平时在众人面前这个白手起家的破烂大王如今也行起了龌龊之事,让当时很多人都叹为观止,为此当年的报纸上还特意空出了头条披露孙树华的罪行。

结语

财富是无罪的,错在个人。如果孙树华能守住底线,即使企业不如从前也不至于让他沦为囚徒。如果使用欺诈等手段来维持公司的运转,那结果也不会瞒得过政府的眼睛。

孙树华的经历固然传奇,但也仅限于华林集团成立之初,有人说他半生天堂、半生地狱,一点不假。一个商人上了几年学不重要,能守得住底线不被欲望吞噬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