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宁彩臣

本文6360字

1、温柔的计划

在赵光义当着众人面对哥哥说出那句:“在德不在险”之后,赵匡胤就知道,必须要削弱光义了,否则必将尾大不掉。

可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呢?赵匡胤不是弱君,即使光义在朝廷羽翼丰满,但是赵匡胤凭借自己灭荆南,南汉,后蜀,南唐的功绩,正面与光义翻脸,光义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他毕竟是赵匡胤的弟弟,他亲爱的弟弟!

赵匡胤比光义大12岁,对这个弟弟甚至比对自己儿子还好。史料记载,赵光义曾经重病,昏迷到连人都不认识,赵匡胤急忙赶过去,亲自为他灼艾治疗。赵光义迷迷糊糊喊疼,赵匡胤取过点燃的艾绒在自己身上同样的部位试疼痛的程度。就这样,从辰时一直治疗到酉时(辰时是早上7点到9点,酉时是下午17点到晚上19:00),这时整整亲自陪护,治疗了12个小时啊!一直等到光义苏醒过来,赵匡胤才回宫。

面对自己深爱着的弟弟,赵匡胤怎么可能直接翻脸,他的方式仍然是那么温柔。

首先,在7月份一个月内,赵匡胤3次前往三弟赵光美家里。

这里要强调,古代君王是轻易不能去大臣家里的,因为“圣眷优渥,高厚隆宠”。皇帝去大臣家里,往往是看重此人的信号,而朝廷上的官员也会因此站队,选择与这人搞好关系。因此,皇帝为了平衡朝堂势力,是不会轻易去大臣家里。

赵光义做了十五年开封府尹,赵匡胤去他家的次数,加上那次给他治病,一只手的手指头可以数过来“尹京十五年,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

十五年,才数幸其府。这一个月,就三次去了光美家,这是什么信号。朝廷那些有眼力劲的还看不出来,这是要扶持光美啊!

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上次钱俶朝见,已经将他们推上台前,虽然还没有封王,甚至赵德芳现在仅仅是个防御使。但是,不用着急,还有时间。

赵匡胤的第三步是攻伐北汉。北汉也是倒霉,赵家兄弟两吵架,要揍的却是北汉!哪里说理去?不过,五代十国本来就是拳头才是硬道理。

本来按照赵匡胤的风格,每次打下来一个地方,要用足够多的时间将那里消化掉,不仅仅是地盘,包括民心。这一次,打下这么大一个南唐,才仅仅过了半年,赵匡胤就决定出兵北汉。

赵匡胤的想法很简单,打下北汉,等于统一整个中原和南方,虽然还有辽国,但是单纯从地盘看,已经远远超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可以与唐太宗叫板了。那时候,自己的威望将达到顶峰,如果那个时候再说迁都洛阳,谁敢反对?

976年八月,宋太祖调集优势兵力,党进作为征汉大军的主将,与潘美、杨光美、牛思进、米文义兵分五路,分道进攻太原

这次没曹彬什么事了,因为,这次面对的是强硬出名的山西人(西北人),而且契丹肯定也会参与进来,这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需要的是党进这样的粗汉和潘美这样的尖刀。曹彬这个刹车,先放在家里保养吧。

五路大军一出,党进就迫不及待跑到太原城下,北汉还是一如既往的向契丹辽朝求援,看在多年“叔侄”的情分上,辽朝皇帝耶律贤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领兵援救。

此时的辽国,已经从耶律璟的乱世中走了出来,新任皇帝耶律贤听名字就是一代贤主。这时候是辽国国力全盛顶峰时期,辽景宗耶律贤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

最强大的宋朝,对阵最强大的辽国,一场旷世大战刚刚拉开序幕,别说高潮,就是正片还没开始,就突然结束了。

因为,从开封传来噩耗,宋太祖病逝了。

前线的将军都懵了,这还打什么,收兵待命吧。

2、赵匡胤之死

关于赵匡胤的死,宋朝官方史书只有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只有结果,没有原因,没有经过,这可是皇帝死了啊。历朝历代,都有为暴死的皇室成员或者政府要员宣布“病例”的规矩,到了赵匡胤这里,规矩没了?还是因为赵匡胤是宋朝的创始人,朝中的创始团队不清楚这种规矩?可是,这满朝很多大臣都是周朝的旧臣啊!

不合理,太不合理了!

一些现代学者,比较正统的说法,说赵匡胤家有遗传的心脑血管疾病,加上他脾气暴躁,爱喝酒,造成了中风,是猝死的。

这就有点扯了,有什么根据呢?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老先生,可是活了57岁,而且死之前身体健康,还能领兵出征,是在出征途中染病,受限于古代的医疗条件,在路上颠簸了十几天,又被赵匡胤关在城门外冻了一晚上,才病重而死。

赵匡胤的爷爷赵敬、太爷爷赵珽都没有猝死的记载,太爷爷官至御史中丞,这样的人猝死是会有记载的。

而且,如果赵匡胤的确有心脑血管疾病,那他经常饮酒,之前起码应该有征兆,关于这点史书上仍然没有记载。那么凭什么说赵匡胤有心脑血管疾病?恐怕也是为了掩饰某些阴谋,制造人类光辉正面的形象吧。

专家不可信,野史就更不可信。据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记载,赵匡胤当皇帝前,与一位道士相识,这个道士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常用的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混沌”,一个叫“真无”。那时候,赵匡胤比较潦倒,需要帮助的时候,道士总能拿出金子,而且这名道士准确预测出赵匡胤陈桥事变,黄袍加身的日期,因此,赵匡胤对这个道士十分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赵匡胤当了皇帝,这个道士就人间蒸发了,直到赵匡胤临死那年,又见到这个道士。赵匡胤赶紧问:“我一直找你,我想问问我还能活多久?”

道士回答,如果十月二十日夜里,天气晴好,你还能活十二年,如果当天夜里阴天,当速措置。

这怎么听起来和诸葛亮祈寿有点像,不过比那个简单,十二年寿命由老天决定,晴天就活着,阴天就死掉,不用碰上个克命的魏延。

赵匡胤记住这话,到了十月二十日,赵匡胤登上太清殿四面遥望,天上星斗璀璨,赵匡胤很开心。不料没一会,突然间就阴霾四起,再过片刻,大雪夹着冰雹就下来了。

赵匡胤赶紧召来自己的弟弟开封府尹赵光义,两人进入寝宫,摒去左右,就开始喝酒。

外面的宫人从烛影之中,看到赵光义时不时起身,向后退缩,好像在躲避什么。喝到三更天,大雪已经很厚,两人从大殿走出来,赵匡胤拿着柱斧戳雪,回顾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然后独自回到寝殿睡去,鼾声如雷。到了五更天,再也听不到赵匡胤的鼾声了,宋太祖在睡梦中死去,而赵光义一直守在门外,他马上接受哥哥的遗照,在赵匡胤灵柩前即位,成为大宋第二位皇帝。

这个更扯了,我们这些唯物论者,先不说前面那个道士也太神奇,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认知范围。且说后面,赵匡胤知道自己晚上必死,难道没有必要召见群臣交代一下身后事?

古代每个皇帝临死前,都会召集群臣,起码召见几个新任的安排一番,对死后的相互制约做点努力。赵匡胤也太不靠谱了吧,临死前大把时间用来喝酒,喝完就睡?

唐宗宋祖,赵匡胤再活几年,攻下北汉,就能成为与唐太宗齐名的人物,他会那么不靠谱?

瞎扯,野史比专家还不可信。

3、抽丝剥茧

关于赵匡胤的死,司马光在个人笔记《涑水纪文》中也有记载。

说当天夜里,四更天的时候,赵匡胤死了。宋皇后(宋偓女儿)命令大太监王继恩出宫,召贵州防御史赵德芳。

这个宋皇后当时只有24岁,而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25岁,二儿子赵德芳17岁。可能因为宋皇后与赵德昭年龄相仿,平时不便往来,和赵德芳更加亲近一些,因此让大太监王继恩传赵德芳。

古时候,皇帝突然驾崩,没有遗召的情况下,一般皇子们谁先到皇帝灵柩前,谁就可以即位。

这件事看,宋皇后还是太年轻,没有经验。前面我们说了,赵光义在开封交友甚广,那些平时不鸟他的人,都给送礼好几次,哪怕被拒绝。王继恩是皇宫总管大太监,这样的人,能和赵光义没有私交吗?

送信传话这事,还得找自己的心腹,如果没有心腹,就找那些地位低的。比如宋皇后随便找个小太监,即使这个小太监平时也受过晋王的恩惠,但是基本不可能有胆量违抗皇后的命令,如果再给点赏钱,传个话这种事,找个傻子都能做好。

然后下令紧闭宫门,就等着自己想要的人来就完了,毕竟皇帝驾崩,宫中就是皇后最大。

宋皇后偏偏选了大太监王继恩去送信。果然,王继恩并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奔晋王赵光义府邸。

到了开封府门前,发现府门外已经有一个人,走近一看,是开封府左押衙程德玄,王继恩问:“大半夜,你在这干嘛?”

程德玄回答:“晚上睡觉,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叫我,说晋王召见。出去一看却没人,等睡下后,外面又有人喊,这样一共三次,也睡不着了,担心晋王是不是病了,所以赶过来在门外等着,如果晋王召见,立即就可以到他面前。”没错,这个程德玄善医,深通药性。

在古代,可不是懂行医的就是医生,很多道士什么的医术可能比医生都高。还有,古人都是写鬼故事的高手啊,谎话张口就来,反正鬼神玄学这事,在古代没法证明真伪,怎么说都有理

王继恩简单说下来意,扣门求见。这时候可是4更天啊,也就是凌晨1点到3点之间,这个时间,按说是人晚上睡得最沉的时候,可是赵光义听见有人求见,立即就接见了。

赵光义听王继恩说哥哥死了,要他进宫继位,先是“大惊”,之后“犹豫不决”,最后说要和家人商量下,进入内室迟迟不出来。

王继恩着急了,在外面喊:“再耽搁,就要白给别人了。”

赵光义马上出来,与王继恩,程德玄一起踏雪进宫。进去之后,王继恩作为大太监,还是顾及宫里的规矩,说让赵光义等下,他进去通报。

赵光义没言语,程德玄不干了,一个小小的开封府押衙,态度强硬地对皇宫大太监与晋王说:“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于是,三人直接到了万岁殿,守灵的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连忙过去问:“德芳来耶?”

王继恩回答:“晋王至矣。”

宋皇后看到晋王,先是愕然,之后马上喊:“官家,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官家,这是对皇帝的特殊称呼,不得不说,宋皇后虽然没有经验,但是随机应变还是很快。

赵光义边哭边说:“共保富贵,勿忧也。”

之后等到天亮,清晨时分,赵光义在哥哥灵柩前继位。

你看看,人家赵光义继位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思,那都是王继恩和程德玄的主意,一个私自改了皇后的旨意,在赵光义犹豫不决,不忍心的时候,催着赵光义赶紧进宫。一个连通报都不让,带着赵光义直接就闯进来了,事情已经这样,不继位也不行了,总的为大宋江山,为老百姓考虑吧!

还有,程德玄大半夜的不回家睡觉,等在晋王门口,说他做梦梦见晋王召唤,我一个唯物论者,是肯定不信的。

还有人说,程德玄神通药理,联系这三个人,一个晋王,一个宫内大太监,一个药师。在结合之前晋王的处境,赵匡胤开始反击,提出迁都,虽然暂时被赵光义拦下来了,但是等到赵匡胤打下北汉,恐怕他赵光义就拦不住了。而且,赵匡胤三次去三弟赵光美家,他们在谈什么?虽然不知道详细内容,但是以赵光义的聪明,肯定猜到哥哥这是要扶持三弟对付自己。

而这段时间,赵光义表现的很乖,没主动找事,难道他就这样坐以待毙,等着到手的权利被哥哥一点一点拿回去?这不符合赵光义的性格啊!

他肯定有反击的计划,只是赵匡胤没想到,这个反击的计划,是如此的狠毒,赵光义需要一招制胜。

这也不能怪光义,毕竟和皇帝作对,要么交出权利,主动退居二线,保个下半生荣华富贵,可是权利,就别想了。

要么,只能一招致命,否则,那不是找死吗?

从上面的事情,有人将三个人的身份联系起来,认为是赵光义找程德玄给皇帝下毒,当然是慢性毒,而这个毒药通过大太监王继恩送到赵匡胤面前。程德玄根据毒性剂量计算出,毒性发作就在这一两天,因此,等在开封府门外。

要知道,古代半夜是不能出门的,街上又只能有打更的和巡逻的,其他人出来要被查的。这程德玄因为一个梦,大半夜跑到大街上?太不合理。

这个版本,我们没有证据,但我是倾向相信的,起码比什么斧声烛影,或者赵匡胤有心脑血管疾病靠谱些。而且,后来李煜、钱俶、赵廷美(赵光美)、赵德芳不都是这样莫名其妙死去了吗,难道他们都有心脑血管疾病?

4、千古遗憾

不管怎么样,赵光义即位了,没有遗诏,赵光义就在赵匡胤两个儿子面前即位了。

赵家的确是个书香门第,就出了赵弘殷和赵匡胤两个奇葩,喜欢武力解决问题。赵德昭已经25岁了,赵德芳也已经17岁,想想当年光武帝刘秀,13岁就为了自家的江山奔波。

这要是放在赵匡胤,第一时间离开开封,直奔北面,那里有赵匡胤的五路北伐大军,只要赵匡胤任何一个儿子能够赶到那里,对那些他父亲亲自提拔的将领们说一句:“我爹死了,我怀疑他是被人害死的,现在叔叔即位了!我可怎么办?”

那些赵匡胤的嫡系,北宋多猛人,重兵在手,难道不会来一次北伐军事变,直接回去围了开封?

可惜,赵匡胤的儿子对赵光义即位并没有表示反对,甚至连不满都没有表示,更不用说怀疑老爹的死。

赵德昭本来是嫡长子,可是如果宋太后让大太监王继恩找的人是赵德芳,依德昭的性格,也不会和弟弟争,现在当然不会和叔叔争,更何况,赵光义即位后,就改封赵德昭为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是的,赵匡胤一生都没有给儿子封王,现在光义替他给德昭封王了,德昭还能说什么呢?

至于德芳,本来就没想着自己能当皇帝,毕竟上面还有个哥哥,虽然宋皇后挺自己,但是自己也知道根基太浅,赵匡胤的时候,自己只是个防御使,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授任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你看看,这官比以前大太多了,年轻的赵德芳也满足了。

而三弟赵廷美,虽然在赵匡胤死前一个月得到赵匡胤的力挺,但是自己也知道,相比哥哥赵光义,实力差距太大,而且赵光义继位,赵廷美迁中书令、开封府尹,册封齐王。你看看,这是把自己之前的位置开封府尹给了三弟。以前大哥(早夭的赵匡济我们先不算)当皇帝,我当首都市长。现在我当皇帝,三弟你当首都市长,这没问题吧?

没问题没问题。

搞定了皇室最重要的三个人,其他人还有什么话说?至于大臣,几乎都是赵光义一伙的,只有那些在外面打仗的将军,是赵匡胤的嫡系,可是现在,赵老大人都死了,人家儿子也认了叔叔这个皇帝,他们还能说什么呢?即使不满,也没办法,造反都没由头。

就这样,宋朝第二位皇帝诞生了,赵光义,他有没有下毒毒死自己的哥哥,这是个千古之谜,我们没有直接证据,但是绝对有理由怀疑。

即使他没有毒死哥哥,可是皇位就应该是他的吗?如果是其他朝代,这皇位铁定应该是赵匡胤儿子的,赵匡胤权势再大,能大过周公,周公都没有自立。

当然,宋朝与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有点不一样,五代十国战乱时间太长,在五代十国,如果皇子年龄还小,被叔叔伯伯夺位的事情还真不少。

比如后梁朱友贞推翻其兄朱友珪嗣位;南汉的刘弘熙发动宫廷政变谋杀兄长弘度继位;闽国的王延钧和义兄王延禀一起发动军事战争推翻了兄延翰;北汉刘继恩被杀,刘继元继位等。

相比这些血腥的案例,赵光义毕竟还是文明很多,他最多就是给哥哥下了毒,没牵扯其他任何人。

这也不能怪光义,身处他的位置,以他的雄心壮志,在乱世里,是希望成就像哥哥一样的伟业的,甚至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才华、能力是在哥哥之上的。

赵光义来了,从此,历史的舞台属于这个男人,他壮志满怀,希望成就一番功业。可是,他给汉民族留下的,却是千古遗憾。曾经,赵匡胤距离统一是那么接近,如果再给他五年八年,我相信他能够将辽国赶出幽州,实现一个大一统的大宋。

赵光义继位,他认为自己也可以,可是他不知道,自己是瘸了一条腿的。文治方面,赵光义可以与2000年任何一位皇帝相提并论;但是武功,不好意思,那是需要实战的积累,更需要天赋。赵光义,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更没有任何实战的积累。

用纸上谈兵形容赵括实在不合适,因为赵括虽然远不如白起,但历史上的赵括,绝对是当时赵国排名前五的将军。纸上谈兵,用在赵光义身上,我觉得更加合适。

  

赵匡胤死了,从赵光义继位那一刻,大宋注定不能实现大一统。害得后人总是围绕赵匡胤如果不死,能不能实现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说能的,有说不能的,谁也说不服谁。

赵匡胤,你的死,是一个千古之谜,留给后人的,则是千古的遗憾!那个最强大宋对阵最强辽国的画面,终究无法出现。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