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21撕掉塑封的《华盖集》,你好鲁迅先生,又见面了。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下一本书的契机。
最近看小红书,说“年轻人要警惕中了文学的毒”,鲁迅在文章-《青年必读书》一篇内提到“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若是真要推荐些青年必读书,倒也真是推荐不出来的。青少年阅读的责任还是应当由教育部多承担些。
我觉得在大量阅读之前一定首先要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学会辨别书中的内容哪些是华丽的辞藻,哪些是实践的真知,哪些又是我们不能去学习和模仿的。
书籍无非是作者个人思想经历的直接反映, 或带有部分夸张和不合实际的描述, 我们不能全然相信或受到这些书的影响,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并不了解作者本人真实的样子 。
就像我不推荐大家读《人间失格》一样,不推荐大家学习《失乐园》中的爱情,但是你可以去看《外婆的道歉信》,去读读《爱你就像爱生命》,也看看鲁迅。
有些书太让人垂头丧气了,不适合意志力不强的人阅读。
你也可以读读东野圭吾,因为是他让我真正的爱上读书这件事情。 虽然很多杀人的手段,但是总要有点由头让我们提起兴趣不是吗?
《华盖集》收录了鲁迅1925年所作的杂文31篇,大部分内容都与女师大风潮有关。 于是我去看了觉醒年代,在不了解当时年代背景的情况下真的看不明白。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掺杂也让有些文章阅读起来费劲许多。
为学生鸣不平, 与 专权者 争斗 ,希望用文字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就用一支笔杆子而已。中国人身上的艰苦卓绝的精神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我们难以想象往昔辉煌的中国,短短几十年光阴就变成当年那种饿殍满地的场景,少无所依,壮无所从,老无所养。反而是一帮文人,如陈独秀、李大钊之类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搞起了革命。所以我们何曾是真正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呢?就算是和平年代仍需要有人为了百姓的生活谋幸福。但是这个时代,真正内心有大爱的人实属少之又少。
《华盖集》里面的文章每一篇都值得拿出来讲一讲。很多道理至今都适用,很多你在现实遇到的问题也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就比如《这个与那个》里的《捧与挖》。当你不知道为什么你的领导总是在别人面前高抬你时,你就能明白是什么原因了,“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种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而且,“要而言之:凡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捧得连他自己也忘乎所以,结果是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但是若是这被捧之人果真就喜欢被捧,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人生百态,总有人喜欢这种不着地的感觉,我们不与之相处就是了。
再看《流产与断种》。关于中庸的论调,鲁迅讲述了颇多。无非是苦恼于中国人的不作为。从中庸的原由到中庸的本质,从古往今来的传承,到现如今的结果。中庸是懒惰,是卑怯,是一切不作为之人和事的借口。
讲,“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我也曾有如现在的青年一样,向已死和未死的导师们问过应走的路。他们都说:不可向东,向西,向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我终于发见他们心底里的蕴蓄了:不过是一个‘不走’而已”。
穷则变,变则通。中国人身上少有的胆识和创新让大部分的我们变得中规中矩,好像总有人希望我们永远都生活在四方框框里。难不成是这样就更容易被统治吗?
所 以我们是和科举考试本质上无差别的应试教育 。可是我们是无 产阶级 革命啊。
年轻人有年轻人应该要走的路,不必踏破老路 。可悲的是现在太多人倒是愿意特意找出一条路让我们循着走,你不想走反而是你的错,更可悲的是,现在的太多人竟愿意走这样一条路了。
《导师》一文中所说“寻不到倒是运气。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假如真的识路,自己就早已达到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
有很多我们应当去学习的地方,值得细细品味之处。
大概就是,我挑不出任何一处的内容反映的是不对的价值观。
大概就是,虽然是1925年的文章,放到现在这个社会去看,你仍然觉得,这句话怎么会这么有道理,怎么这么准确。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我想,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年代的灭亡和新生大概都是有迹可循的,中国人的中庸,卑怯,欺软怕硬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换汤不换药而已。
大概就是这个社会从1925年到现在100年了,还是没有变;或许是这就是中国人身上的劣根性,或许未来的未来也不会变。
但是,我们能够去选择的是,不做这样的人。
就学些 “即使慢,驰而不息” 之类的,
希望最后 “我们都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大人”
我很庆幸,最起码现在还没变成自己讨厌的大人。
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希望未来也是。
最后,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
“千次万次毫不犹豫的救自己于世间水火”
就是,大家多看看鲁迅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