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在捍卫光明的医学之路上,30余载他初心如磐!他常年在直径24毫米的眼球上游刃有余;31年来他执刀完成各类白内障超乳手术6万余例;他随着“健康快车”奔波行走在公益之路上,无私地为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他的足迹跨越国门、以大爱援驰斯里兰卡、柬埔寨、湄公河光明行动,打破医者“边界”为患者驱散黑暗。他是别人眼中医术精湛的学科带头人,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医院业务领军人,但是他对自己的第一定位始终是“需要做更多事情的眼科医生”。

他是张广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业务副院长。“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秉持着对医学的初心与梦想,这条漫漫“追光”之路他深耕不辍!这般赤诚的医学初心,在厦门眼科中心的腾飞过程中同样可以寻到踪迹!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眼健康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眼科医院,厦门眼科中心已然是厦门乃至福建百姓心中的眼科权威所在!它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全国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全国“疑难眼病名医会诊平台”,医联体远程会诊中心,医院在中国医院学科科技量值(STEM)榜单中连续九年位列全省第一……“用心服务,让每个人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这是厦门眼科中心的坚定使命,也是张广斌一直在践行的医学信仰。

行进在医者荣耀之路上

初心如

“这份荣誉是对我多年工作的肯定,但更多说明、多年来我们在眼科领域,在临床、教学、包括科研方面的方向是正确的”,刚刚获得了“中华眼科学会工作积极分子”这份全国仅14位专家获得的、含金量极重的荣誉称号,张广斌极为低调平和。

行进在通往荣耀的医学之路上,他初心如磐。但凡熟悉张广斌的人,总是会聊起当年他填报高考志愿的一个“梗”:填志愿时,张广斌将所有的志愿都填上了医学院,丝毫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医学行业的向往之强烈可见一般!

提及这段旧事,张广斌笑道:“应该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我父亲是一名医生,小时候总是看他治病救人,影响就潜移默化。当然,后来一位志同道合的高中同学同样对我影响颇深。”

而之所以在医学庞大的学科体系中选择了眼科,张广斌回忆起了90年初眼科治疗领域近似荒漠的“原生态”现象。彼时由于医疗技术的匮乏,一些疑难的眼科顽疾如玻璃体视网膜、糖尿病等无法得到很好地治疗,很多年纪不大的病人却出现了视力问题。“人的眼睛很小却是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90%的信息来源于眼睛”,让更多的眼疾患者重见光明,秉承这样的信念、张广斌义无反顾地踏上“追光”之路。

扎根于眼科专业几十载,“中华眼科学会工作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无疑是对他坚守与专业的金字认证。“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其实很多时候工作重点并不是要医生去治病,重点是防盲”,张广斌这样说道。中国作为一个近视眼大国,近年来近视出现低龄化现象。如何延缓青少年发生近视的年龄,出现近视后如何防止变成高度近视,“防在治前,预防大于治疗”,张广斌这样说道。

守护患者的心灵

他是“偏执”的刀尖舞者

不同于平时的文质彬彬,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谁都知道张广斌面对专业是出了名的严苛。也许正是源于这种严苛,从医30年来,他稳居眼科行业佼佼者的地位,也是白内障老视专科的学科带头人,并且在多年前便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开展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医生。

他曾撂下“狠话”,“白内障的治疗并非仅仅让患者看得见,更要尽可能恢复他们的全程视力,无论远近都能看得清楚、看得舒适,提成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提到我国白内障患者不断高发的比例以及普遍年轻化的趋势,张广斌有些心忧:“很多还在工作的年富力强的群体,发生白内障的比例越来越高!”怀着忧患意识,张广斌带领着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始屈光白内障的理念推行,并迅速搭建起屈光白内障手术的平台 ,实现了患者在术后“不仅看得见,还能看得清楚,看得舒适,看得持久”的愿望。

星光终不负,“经过多年努力,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的很多关于眼科的技术与工作已经跟国际接轨了”,张广斌道。

作为国内第一批开展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医生,张广斌这样说,“我们作为专科医院,有这样的优势,能够很快获取国内外最新的一些资讯,同时可以最快时间引进国外一些新的设备。这样一来我们的团队可以跟国际接轨,病人也能享受到媲美国际水平的医疗服务”。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便是这种“优势”下的产物!

每个时代都会悄悄犒赏远见之人!张广斌显然是那个一直走在医疗时代前列的被犒赏者,“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一些不同的思考或者反响。在别的领域也是这样,所以每次新技术的出现或者是提升,给了一些人机会,同时也会淘汰一些人,白内障手术也是一样”。保持着不断求知的心态,他不断带领着团队在新技术领域硬碰硬、不断满足越来越多患者的医疗需求。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在将最新学科技术展示、分享给同行时,张广斌亦是毫无保留。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协会每年举办的继续教育会议上,实况手术表演既是重头戏、也是对医生专业能力与心理素质的最大考验。张广斌多次应邀进行现场手术表演,为推动年轻的新生代医生接受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他不吝分享。在他理念里,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年轻或者中青年医生的专业水平,“获益最大的仍是患者”。

“我们要不断的去丰富自己,然后用最新的一些技术、损伤最小的方法,来换取我们患者更优质的视力,这是我们要一直追求的方向。”

越医者“边界”

他行走在纯粹的公益之路上

心怀大爱,行有善举。跨越医者“边界”,张广斌多年来行走在纯粹的公益之路上,守护着视力患者眼眸中的“星辰大海”。

“健康快车”是1997年由香港同胞发起捐赠,当时的卫生部、铁道部和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国家级扶贫项目,作为健康快车的专家组成员,1998年张广斌便参与了整个慈善项目。伴随着流动的“火车医院”,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的复明手术。

“我们国家当时还有很多人没有医保,患了白内障之后、因为经济问题患者没有办法手术。”张广斌说道,“失明不光是影响自己,甚至也会拖累一个家庭。”

深度下沉到中国多个省份的张广斌,目睹了贫病交加下的白内障患者的生活状况,这位“刀尖上的舞者”至今提及仍然动容,“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平台去帮助需要的患者。当然同时我也觉得自己责任很大。”张广斌说道。多年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医疗队多次深入福建省对口支援的宁夏固原,为当地的群众送去光明。在福建省内,厦门眼科中心医疗队的公益行动更是从未止步。

爱无国界、天下为公,在践行公益之路上,张广斌跨越国门,践行复明公益行动。2014年斯里兰卡 “兰卡光明行”活动,后期的湄公河光明行动、柬埔寨光明行动,他为当地的眼疾患者驱散黑暗、让他们回归光明,“在斯里兰卡10多天,我们大概做了1000多台白内障手术。”张广斌说。

在斯里兰卡的“光明的交换”眼角膜捐赠活动中,张广斌也受邀参加了这次光明接力活动,这项跨国大爱之行,曾让一个深圳的孩子重见光明。“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爱的行动,是光明的接力,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张广斌说道。

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医者

游刃于豪厘之间

在这位以严苛求索、不断寻求创新的当家人领导下,张广斌带领着团队走出了一条特色学科建设与人才梯队培养相辅相成的发展之路。

“眼睛是人体特别精细的一个部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张广斌言语之间的严肃让我们感受到他这硬派严苛背后、实则是对患者精益求精的医学态度。也正是因为眼科专业对于技术精细化的需求,对专科团队的专业水平也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显然,这是一支在实践中打磨出的专业团队!“这些年我们的手术量、手术的质量包括我们科研或者临床工作,在国内都还是走在前列位置!”张广斌欣慰地说道。

厦门眼科中心一直领跑国内白内障专业探索,面对眼科手术眼下的新问题:90年代最早一批做近视眼手术的人出现白内障、眼角膜非原生态的难题该如何拆招破解?结合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张广斌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关,取得了系列可喜成绩,“我们很多的结果也在国内外的一些比较好的专科的杂志、包括美国眼科杂志上都有我们的不少的文章,”张广斌说,“说明一方面是国内外对我们各项技术与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起步较早、所以有些经验可以分享。”

在科学的管理思维带动下,厦门眼科中心显然已转入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眼健康为一体的国家三甲眼科医院,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厦门大学厦门眼科中心建立了完备的眼科各亚专科体系、吸引了众多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各级专业研究人员汇聚于此,济济人才发光发热,照亮厦门眼科中心的发展之路。谈到人才的建设思路,张广斌说,“很多年轻的博士来到我们这里,一是看重我们的专科品牌,还有我们的临床服务能力”,平台的力量为引进人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在人才引进与人才梯队建设上,注重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包括柔性的人才引进,吸引年轻的专业医生注入为厦门眼科中心的未来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2019至2021年,医院科研立项73项,其中国家自然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1篇文章;申请专利21项目,获得专利获得16项;出版著作12部,SCI发表77篇;医院先后获批2020年福建省眼表与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建设期),2021年工信部及国家卫健委“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

“一个人的力量、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但如果你能够把一个团队、特别是年轻团队的活力给激活起来,然后形成团队优势,一定是会呈几何级数的方式扩张。我们也要利用各种各样的人才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在更好的发展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

追求医学创新的路上

他从未止步

医学创新永不停歇!2022年8月,张广斌再创眼科临床技术里程碑,成功开展了福建首批散光矫正型三焦点与人工晶体植入术,这也是散光矫正型三焦点人工晶体在全福建省内临床上的首批应用!奔跑在医学的创新之路上,张广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追光者的伟岸姿态。

“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是强者向来面对问题时大无畏的破解之道。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早期白内障”困扰,同时伴随近视、散光问题。还有很多高度近视的患者,日常生活极为不便。

而对张广斌而言,任何可以用医疗技术攻克的“难题”,统统不算难题。“通过晶状体手术,一次手术解决白内障、近视、老花包括散光的问题,让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一个年轻化的状态,”张广斌说,“对于新技术,我们要第一时间引进。引进之后,还要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科学的、稳步地去推进。”

打开心态去引进新技术固然重要,如何科学地对待新技术引进,张广斌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新技术来了,不顾患者的实际情况都用上、这是不科学的。我们作为全国白内障学组的委员,就是要规范医生的行为。”张广斌说,“盲目地引进技术甚至会起反作用,这对白内障领域的发展、包括对患者都是非常不利的”。

张广斌认为,引进新技术一要科学,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对待患者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手段要因人而异、因病施治。“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人,合适的技术,最终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患者收益,这是需要医生去做的事情”。

31年眼科戎马,张广斌的身上显然有太多荣耀的标签,然后始终不变的,是一切以患者为圆点的赤诚,是对眼科行业孜孜不倦的热忱,这无疑是一位崇高医者的温暖情怀。承载着追光者的使命,他30载如一日的守护着患者眼中的星辰大海,而他,已然是无数患者心中最璀璨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