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上集讲到德清和妙峰离开北京城,向着山西蒲州而去。他们的运经车队从北京出来后,一路向南,经过河北、河南,然后从孟津渡过了黄河,再转道向西,准备从风陵渡进入山西蒲州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之上,德清和妙峰二人同吃同住,互相交流佛法,心情非常愉快。这条路的沿途有很多古迹,德清还是第一次看到,让他兴致盎然。比如在孟津渡口附近,德清就游览了周武王的观兵处,并且当场赋诗一首作为纪念,诗的原文是: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这首诗表达了殷商末年,最后一代君主商纣王的昏庸无道,当时西部的周武王忍无可忍,替天行道,率领各路诸侯汇聚于此,共同讨伐商纣的正义之举。

走了不久后,德清他们又来到了古迹“夷齐扣马地”。也就是伯夷和叔齐,阻拦周武王军队的地方,德清赋诗一首: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古庙柏森森。首阳山色清如许,犹是当年扣马心。表达了他对这二位古代贤德的敬意。

说到伯夷和叔齐二人,他们是商朝时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君年老将死,欲立三子叔齐继承王位,叔齐不接受。认为应该遵守先长后幼的次序。事情还没有结果,孤竹君就去世了,叔齐立刻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认为应该遵守父亲遗命,就逃出了孤竹国。叔齐竟然也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最后王位给了另一个兄弟。

在出逃的路上,兄弟二人居然碰巧遇到一起。一路上,他们就听说西伯候姬昌有大德,于是就决定一起去考察。快到西岐边境时,听说西伯候已经逝去,武王正在兴兵伐商,二人就朝着周兵来临的方向迎上去。夷齐二人在孟津这个地方,拦住了周武王的马头,扣住马缰绳大声问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此时,周武王的手下人很生气,欲对夷齐二人动武杀之,太公姜子牙急忙制止说道:“此二人乃义士也”,扶而去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武王消灭商朝后,天下归周。而伯夷、叔齐却耻于食周粟,隐藏到了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在快要饿死时,作一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他们饿死于首阳山上。

孔子曾经评价说:“他们二人求仁而得仁,并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原来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是完全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儒家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具有高尚的人品道德。孟子也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夷齐兄弟让国,饿死首阳。是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抱节守志的典范。

德清的两首诗放在一起很有意思,既赞美除暴的周武王,也赞美扣马的伯夷叔齐。世间的事情本无绝对,立场不同而已,只是其中的精神值得吸取。随后德清暂时离开了妙峰的车队,在河南境内又游览了嵩山少林寺,准备去拜访那里的住持大千润禅师,可惜没有遇到。从少林寺下来后,他又去游览了古都洛阳,观看了焚经台,朝礼了白马寺。

游览完毕之后,德清又快速追上妙峰的车队,他们经过秦晋古战场崤山,又经过老子骑牛西去的函谷关,到了潼关附近的风陵渡,乘船渡河之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山西蒲州城,此时已经是万历二年秋天的九月了。蒲州城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西城门外有唐朝开元年间的大铁牛,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遗址。城东有发生过《西厢记》故事的普救寺。城南有中条山上的万固寺和栖岩寺。可惜在明朝嘉靖年间,蒲州城遭遇了大地震残破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清和妙峰进城后,首先去向山阴王去复命。山阴王见到二人,自然非常高兴。他既是妙峰的施主,也是良师益友。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当初妙峰从天界寺离开,回到了蒲州城以后,曾经向山阴王介绍过德清,所以现在山阴王,对德清也是一见如故。

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日,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佛门有个“结冬安居”的习俗。德清和妙峰是九月回到蒲州的,不久之后,就到了结冬的日子。山阴王朱俊栅置办了一些相关的物品,让德峰二人安心结冬。当时蒲州的太守姓陈,也是一位居士,对妙峰和德清非常尊敬。请到了自己府中,盛情加以款待,他准备捐款刻印一部《肇论中吴集解》。当他了解到德清的学问很高时,就请德清帮助校阅一下这部书。也是因缘凑巧,这部书竟然成了德清悟道的重要助缘。

年谱》原文写道:“即随妙师,九月至河东,会山阴王,遂留结冬。时,太守陈公,与妙师及予意甚勤,为刻《肇论中吴集解》,予校阅。”

《肇论》是一部不朽的佛家巨著,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高僧“僧肇”,僧肇俗家姓张,陕西西安人,是鸠摩罗什大师门下弟子,成就很高影响也大。这部《肇论》,包含了《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这四部论述。《肇论》后来成为“三论宗”的重要典籍。此《论》不仅义理微妙,而且将鸠摩罗什大师所传龙树派中“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德清以前也阅读过《肇论》,但是理解不太深,尤其是对《物不迁论》中的一句话,不能够领会,甚至他怀疑僧肇大师的观点有问题。年谱原文是:“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切怀疑久矣”。我读到这里就很感叹,憨山大师他读经看论,有一种“怀疑”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盲目接受,正所谓:小疑小得,大疑大得,不疑不得。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学到属于自己的真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清怀疑的这句话是“旋岚偃岳而长静,江海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意思就是说:“大风把山岳都吹倒了,却居然还说是长静,江河竞相奔流不止,却居然说是不流,像野马一样田间飘浮的游气,它们并没有运动,每天循环往复的太阳和月亮,它们也并没有东升西落”。以前的德清认为,这是一种互相矛盾的说法,简直无法理解。

其实这就是僧肇大师所描绘的“即动即静,动静一如”的"物不迁"画面,无论是“旋岚偃岳”还是“江海竞注”,这些都是世间的一种幻相。如果以诸法实相来看,江河、旋岚,山川,日月等等,都是没有自性本体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是人们在根尘相对时的六识所化现,正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只有如来藏本具之法性,才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但是这种道理口头说出来又没用,只能亲自去体验。

德清在校阅这段文字的同时,也在认真参究其中的道理。因为当初他在盘山隐者那里,已经获得一定的禅定功夫。禅定使他的身心体验发生了一些微妙转变,随之而来,他的思维方式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现在重新对《肇论》的认识,就和以前大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他在《肇论》中,还读到这么一段故事:印度有位梵志,自幼出家离开了故乡,当他晚年头发都白了的时候,又重回故乡。他的一位邻居看见了,就问他道:你还是以前的那个梵志吗?梵志回答:我虽然和过去的梵志很相似,但又不完全是那个过去的梵志!

这个故事引申一下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每个人,包括屏幕前的各位善知识,仔细想想小时候的自己,甚至是过去生的自己,虽然和现在很相似,但又不完全是那个人。无论从身高、长相、穿戴、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等等,因为时空转变等因素,各种因缘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法身慧命之佛性。德清读到这里时,不由得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是啊,是啊!真是这样的!诸法本来就没有来去!

《年谱》原文写道:“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切怀疑久矣。今及之,犹罔然。至‘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恍然大悟曰:信乎!诸法本无去来也。”

德清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已经对于《肇论》有所开悟,他就急忙跑到佛像前去礼拜。当他拜佛的时候,德清的主观感受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他的身体虽然是在认真做着跪拜动作,但是他的内心中,却感到特别安详和喜悦,还有另外一个如如不动的自己,在观察着这一切,此时他已经进入了一种奇妙的禅境。

德清感觉很奇异,他又走到了门口,揭起了门帘,站在台阶之上。他看见秋风刮起来,吹得院中的树木哗哗响,而枯黄的树叶飘得满天都是。此时德清的内心,却没有任何飘动的感觉,仍然保持如如不动。然后,他又去厕所小便,看见液体流下来,心中也没有流动的感觉。此时的德清,终于彻底明白了,什么才是“旋岚偃岳而长静,江海竞注而不流”,这句话当中的深意。

此时的德清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苦思良久的答案。他当即就写下了一首悟道诗偈: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年谱》原文写道: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立阶前,忽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则了无动相。曰:此旋岚偃岳而常静也。至后,出遗,则了无流相,曰:此江河竟注而不流也。于是生来死去之疑,从此冰释(证不二相)。乃有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其实禅宗的开悟,有时候就是一个简单的助缘,比如一本书,一句话,甚至是某人一个动作。或者一些外界的突然刺激,比如茶杯落地,石头入水等等。平淡中富含深意,让参禅者顿悟苦思冥想的生命真谛,佛教经典中有许多精彩描绘,历代祖师也有很多开示,但是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终究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妙旨。

还有一个类似公案,叫做“尼姑原本女人做”,说的是唐朝有个叫做智通的禅师,他在归宗禅师门下习禅。有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都睡着了。智通却突然一跃而起,大声地喊叫道:我开悟了!我开悟了!众人都被他吵醒,也吓了一大跳。

第二天,师父归宗问道:智通,我听人说昨天晚上你悟道了,你究竟悟到了一些什么?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智通回答道:师父,我终于开悟了,原来尼姑都是女人做的啊!其他人一听都哄堂大笑,有些人竟然笑得直不起腰来。可是归宗却仔细地观察智通片刻,然后平静地说道:你们都不要笑了,智通他确实悟道了!众人一听,都面面相觑,有人还陷入到深思中。既然师父这么说,一定有其中的道理。过了不久后,归宗亲自送智通到门外,为他提着斗笠,智通接过斗笠,戴在了头上,大步流星,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智通在五台山的法华寺临终时,作了一首偈语: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这种情况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开悟之人的身心互相影响,都会发生很多转变。只有同样的过来人才能感觉到,师父归宗就是具有慧眼的过来人。俗话说:平常心即是道,放下即是菩提。不除妄想不求真。本分自然洒脱人。从“看山不是山”到“看水还是水”,平平淡淡的本地风光时,则可返璞归真而明其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弟子福征在这篇《年谱》后面写道:征:两人一路,同行独往,离合随意,先后不违。到处历览古迹,河滨追及同舟,踏破草鞋,光华偈颂,快于风雅。武王自可观兵,夷齐何妨叩马?猗欤休哉!旋岚偃岳,遥印曹溪之不迁。昼夜死生,了悟佛孔之无二。惟佛知佛,惟祖知祖。弟子福征,读至此,合十赞叹。

德清开悟《肇论》之理后,他的身心也发生了很大转化,这一切自然瞒不过另一个“明眼人”,他就是闭关多年的师兄妙峰禅师,第二天,二人相见之时又会如何?我们下次再聊,感谢您的收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