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泥鸡又被称为和平埙、客家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2007年,“和平泥鸡”被收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已申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坝镇白石坑,“和平泥鸡”非遗传承人陈少波正在与孙女捏制泥鸡。黏土通过挤压揉搓,做出不同的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泥鸡”非遗传承人 陈少波

以前没有嘴巴的,就叫里窝,现在60年代之后就做有嘴巴的,像鸡的形状,所以叫泥鸡。

陈少波告诉记者,大坝镇白石坑因出产陶土,当地许多人以制陶为业,所制和平泥鸡曾作为和平当地及江西赣南等地的儿童玩具兴盛一时。

“和平泥鸡”非遗传承人 陈少波

以前整个村落二十多户人都会做,现在没市场,大部分都不做了。基本上接近消失了。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也不是三朝两夕就能学会的,要有恒心。

埙是中原先民最为古老的乐器,多为陶制,其音色古朴淳厚,自然和谐,为中原先民所普遍喜爱。“大如鹅卵,谓之雅埙,小如鸡子,谓之颂埙”。据史书《三礼图》记载,早在客家人南迁时“和平泥鸡”就已存在,并且见证了客家先民的南迁之路。陈少波跟记者说,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而“和平泥鸡”就是我们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最好的载体。现在“和平泥鸡”虽然不如早年受市场欢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加大对“和平泥鸡”的宣传推广,以及对“和平泥鸡”进行改良,使我们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泥鸡”非遗传承人 陈少波

和平泥鸡以前是两个孔的,只有三个音,DoReMi。后来经过河源市实验中学老师提出要改进做到4至6个孔,增加音调。过去用水彩,但是有缺点,会褪色,不能很好的保存,现在用油漆,永远都不会褪色,颜色更闪亮更漂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