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在经过朝中重臣桓温的散布谣言、重度构陷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晋废帝司马奕终于被赶下了皇位。

桓温又开始物色新的帝王人选,吸取了前期的教训,他准备寻找一个相对比较懦弱听话的人当皇帝,这样既不妨碍自己继续控制朝廷,也更加方便他以后篡夺皇位

就在此时,时年51岁的司马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大半辈子没有什么作为,现在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正符合桓温的“方便控制”这个需求。

要说这桓温也是个劳碌的命,从前朝的皇帝开始就一直有篡夺换位的心思,一直到改朝换代也没把自己捧上皇位,光顾着给别人做嫁衣了。

坐上皇位之后,司马昱也显然是跟前朝继位皇帝一样,继续当着皇位上的装饰品继续做着傀儡皇帝。新帝登基、朝局趋于稳定,桓温也就有功夫腾出精力来铲除那些曾经威胁的皇室成员了。

司马昱同父异母的哥哥司马晞,经历多代帝王也是深得前朝先帝的信任。在朝中一度受到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这样规格的待遇。

然而对于这样的同僚,桓温却是很不喜欢,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有所忌惮。现在自己得势了,必将首先想到这个曾经一直让自己心生忌惮的同僚,桓温便故技重施,把用在司马奕身上的那一套构陷手段,又用在了司马晞的身上。

然而,此时作为傀儡的司马昱却变得异常强硬起来,他不想再看到宫中的内斗,更不想再看到同族之间的厮杀。便对桓温说”这样吧,如果晋朝还能延续,就请大司马(桓温)不再提及此事。如果晋朝命数该绝,就让我退位让贤吧!

桓温见眼前这位自己曾经不当回事的皇帝,居然说出如此义正词严的话语,也深知在朝堂之上跟帝王硬刚非明智之举,他就不再坚持斩杀司马晞了。

这次的“小对决”,可以说是司马昱在短短的几个月皇帝生涯之中,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了。常态情况下的他,深知自己的处境,虽为一代帝王实为别人的傀儡,整日提心吊胆,夜夜难眠。既怕遭受前朝帝王相同的被废黜命运,又怕言辞过激招来桓温的忌惮而被杀害。

在这样长期战战兢兢的状态下,司马昱刚住进皇宫没几个月就显得整个人变老了很多。而这个时候的东晋王朝政权也正处在动荡之中,四处纷争不断,百姓生活也是凌乱不堪。

国事上的爱莫能助已经早已在司马昱心中根深蒂固,毕竟作为一个没有实权的换地,他自己也知道说话也没人听,不如选择躺平不管不问,只求多福便好。没成想家庭的事务上也是不尽人意的一团糟。

司马昱一生先后生下了5个儿子,其中3个早早就夭折了。剩下了长子和次子,这个长子还是一个类似先天弱智之辈,没啥才能。最终司马昱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得废黜了他,选择相对比较机智聪慧的次子为世子。

可惜没成想这个次子也仅仅活了17岁就夭折了,正当司马昱想转过头来选择那个不成器的长子为世子的时候,长子也很快去世了。唉,这到底是什么命啊?

此事过后很多年司马昱也再也没有生出孩子,直到他快50岁了和家中一个相对丑陋的仆人生下两个儿子。这个司马昱虽然为傀儡皇帝,但是他在某些方面的自尊心还挺强,死要面子。对这两个儿子的出生低贱以及他们的母亲相貌丑陋一直如鲠在喉,很久不能释怀终日感到郁闷不安。

公元372年,司马在常日的郁闷和心惊胆战之中,司马昱很快就病倒了。他自知时日不多,便无奈地立下了司马曜为太子,也就是那个他一直介意容貌的仆女生下的孩子。

后来又介于桓温的淫威,他下诏让桓温辅佐太子。没成想连发了很多道诏书都如石沉大海,桓温没有任何回应。

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司马昱模仿三国时期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的情节,表示如果太子能够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桓温可以取而代之。

这样一来桓温倒是高兴了,但是身边的亲信大臣们却表现得义愤填膺,一个个都站出来反对,说到:“天下是司马家的天下,陛下怎么能授于他人呢?”

朝中诸位大臣如此表现忠心,也让做了很久傀儡的司马昱感到了一丝欣慰。于是就令大臣王坦之重新起草诏书改成“家国大事请大司马桓温协助处理,太子要以刘禅敬诸葛亮为榜样,敬重大司马。”

其实这样的诏书有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一就是没有改变桓温在朝中的权力地位,也暂时让桓温放下了篡夺皇位的心思;第2点就是明确交代了桓温只是辅佐太子的大司马,不能擅篡夺的皇位,如果有不轨行为朝中重臣必然人人得而诛之。

在一切安排妥当以后,司马昱也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去世,终年53岁,纵观他的一生,是窝囊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朝中该有的权利没有,当了人家的傀儡;家中也是诸事不顺,各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