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欧美等国都研制了双发重型战斗机,本子受此刺激,也于1937年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双发重型战斗机Ki-38,随后发展为Ki-45,但研制过程并不顺利,中间各种问题不断,也没有正式服役,只是陆军一直鼎力支持,历经几起几落后,才于1942年以“キ-45改”的编号进入服役,也就是Ki-45改;因为有两名乘员,所以正式名称是“二式复座战斗机”,还得了个很威武的绰号——“屠龙”。要按日本人的说法,“屠龙”是指之前的Ki-45,而改了之后就叫“屠龙改”,不过墨林也懒得区分,后面就只说屠龙了,聊到的性能也好作战经历也好,都是指的最后的改型,大家心里有数就好。

Ki-45“屠龙”

名字是威武,实际表现却不怎么样。双发屠龙机体又大又重,前面聊过的日本单发战斗机,最重的也不过3、4吨,屠龙则是空重就有4吨,满载重量超过8吨,比作为轻型轰炸机的Ki-48(九九式轻型轰炸机)还要重。原以为采用双发动力,在速度上会有所提高,但屠龙的发动机功率小,最大时速在最佳的试验状态下也只有540公里,在实战中肯定还要打点折扣,比同期服役的单发二式战少了将近60公里,这个速度即使只在二战时期双发战斗机里也几乎是最小的,仅比早期的Bf110快。这么些指标拿来打格斗空战,结果可想而知。

原图注“キ-45試作複座戦闘機2号機”,就当是第2架原型机了

所以作为远程护航战斗机研制的屠龙,往往起到的作用只有吸引对方战斗机的注意力。1942年6月12日,第84独立飞行中队的屠龙改战斗机广东天河机场出发,为轰炸桂林的日军轰炸机护航,不出意外的遇了飞虎队的P-40,空战中护航的屠龙自己被击落2架、被护航的轰炸机也被击落1架、还有一起护航的九七式也被击落1架,P-40则无损失;此后在河内上空屠龙改又与P-40多次遭遇,结果无一例外败北。

机体大也有好处,就是可以配备重型武器。一般的单发战斗机,在配备重型武器时会受到更多限制,除了受武器大小和机体结构影响以外,还要综合考虑油箱设置、设备重量分配等问题,这些在双发战斗机上也不是完全不需要考虑,但相对来说权衡的余地要大些——起码内部空间比单发战斗机宽裕得多。于是屠龙在一开始服役时,机头就已经配装了2挺12.7毫米机枪,机腹稍偏右侧安了1门20毫米航炮,机背后部还有一挺7.92毫米机枪(Ki-45改甲);后来为了考虑打B-17这样的重型轰炸机,又把一门37毫米的94式坦克炮装上了飞机,替换了机腹那门20毫米航炮(Ki-45改乙)。

游戏里这火力也不差

37毫米口径在当时的机载武器里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威力,大口径重型武器在对空作战时有一定优势,主要是单发威力大、毁伤效果强,不过这是建立在能打中的前提之下,如果打不中,单发威力也就无从谈起,然而空中飞机远不比地面上人员车辆和坦克舰船之类,本身速度就高,还是在三维空间里运动,命中率只能更低,所以要想命中就必须用高射速或者说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弹药来顶上。

从比例看应该机腹装的是37毫米炮

但屠龙的这门坦克炮因为是从陆军直接搬上去的,没有自动机构,只能手动装填操作,射速低不说,弹道也比一般机载枪炮要弯,瞄也瞄不准,命中率不是低,而是几乎为零。于是经过一番折腾,还是恢复了20毫米,然后把37毫米炮换成了自动炮装在机头(Ki-45改丙)。到后期为了截击B-29,又在机背上加装了一门向斜上方射击的双联装20毫米自动航炮(Ki-45改丁,其他型号也有照此进行改装的)。

这是装在机头的37毫米自动炮

不过射速慢虽然对空效果不理想,但对地倒也不含糊,屠龙有时候干脆被用来代替九九式轻型轰炸机,用于对水面目标甚至海上舰船进行攻击,最后还被用来攻击苏联的坦克。加装了斜向射击双联航炮的屠龙被大量用来拦截B-29,据日本人自己说效果还不错,据说有个战队——日本人自己也没说清楚哪个战队——击落了超过150架B-29,还有个飞行员击落了26架B-29。但实际上,屠龙在升限、速度等方面上的性能,并不足以担当起截击B-29这个级别轰炸机的能力。后期李梅开始进行夜间轰炸,P-51也开始加入对B-29的护航,缺乏机载雷达的屠龙往往连龙在哪儿都找不到,也就没法大屠而特屠了。不过因为机体质量大,用来实施撞击这样的“特攻”行动,效果实在不是单发所能比,当然,前提还是能撞上。

机背的20毫米炮

其实到二战结束前,日军也有在屠龙上加装机载雷达的打算(Ki-45改戍),配备一门40毫米航炮,但直到战争结束也只生产了1架原型机,不过这1架倒是也参加了夜间防空作战。战后美军拉了1架屠龙回去试飞,后来又被拆解,现在机身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其余部分则被保存了起来,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1架真机。日本后来也在国内一条河里捞出了1架屠龙的发动机和螺旋桨等部件,放在一个公园里展出。

米国国立航空宇宙博物馆“屠龙”改-身

河里“屠龙”改-残

侵华日军在东北也配备了一批屠龙,曾被用来拦截美军从中国大陆出击的B-29,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在哈尔滨平房镇(现哈尔滨市平房区)附近的孙家机场缴获了3架损坏的丁型(Ki-45改丁),交给当时的老航校保管,被老航校称为“重战”,但直到1948年底才勉强修复了其中1架,此后在老航校也从来没有被正式使用过。日本有的资料称解放军空军把屠龙当成战斗机,一直用到1950年,怕是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

看看有没有人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