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养娃,脑海中首先蹦出两个字:烧钱,平时的吃穿用度等费用都是毛毛雨,真正的大头在那些兴趣班、早教班、体能班、音乐班、美术班等课外机构上,一出手就是万把块。

一年下来,投在课外机构上的钱至少得两三万,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

可是如果别人家孩子都报课了,自家孩子什么课程都没有报,会不会在技能、智力、专注力等方面落后于他人?

这可真不一定,因为只要我们能够顺应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力成长、心理发展等客观规律,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都能让孩子获得提升,不完全依赖于花了多少钱,上了多少课程。

普通工薪家庭,用下面这4种方法,也能促进孩子获得能力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把孩子的运动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大脑在儿童发育历程表上将运动作为优先项,运动至关重要,它是在生命早期大脑能自动实现的功能之一,对儿童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所有的学习都始于身体,并且与运动有关-----《运动塑造孩子的大脑》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越来越聪明,所以大家都很重视“早教”,在这样的需求下,催生了很多以开发智力为噱头的早教机构,不了解孩子大脑发育规律的家长很有可能就哐哐砸钱进去了。

之前一个妈妈问我,她想给自己2岁多的孩子报个班,但是财力有限,只能报一种课程,问我报啥班比较好,我告诉她如果你没精力带娃的话,就给娃报个体能训练的运动类课程,一周上三四次就可以了,其余的课都不用上。

妈妈听了吞吞吐吐地说:啊?运动课程,就是在那让娃跑跑跳跳,看起来没一点技术含量,我觉得还不如给娃报个全脑开发的那种课程,能开发娃的智力。

很明显,这个妈妈是真不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还想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它是全脑开发、左脑开发还是右脑开发,不都是需要让孩子大脑中的各个神经通路先建立起来嘛,不可能违背“要致富先修路”的原则。

而大脑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修路方式是“运动和游戏”,是让孩子们全身心动起来,而不是安安静静坐在那里。

运动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有:

  • 四通八达的神经通路

在孩子的婴幼儿阶段,大约90%的神经通路将被建成,这一复杂庞大的神经网络,是通过早期的运动和感官体验所建立起来的。

  • 良好的专注力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需要做到这几点:坐得住、有一定的专注力,这两点的形成和孩子的前庭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而促进前庭系统发展的方式就是运动,比如充足的爬行、孩子最喜欢玩的荡秋千、滚来滚去等等。

没有前期充足的“动”的经验,就很难发展出后期的“静”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意志力、耐力、自信

经常运动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非常强,这就意味着他能轻松地协调身体做出各种动作,从心理层面来说,我能控制身体、我能做到带来的是自信心的茁壮成长,意志力、耐力在运动中也被磨炼出来,这些能力都会成为以后学习的能力基础。

运动对孩子的成长发育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有时候也是立竿见影的,比如,孩子此刻写作业不专注,情绪暴躁,那不如停下来下楼打个球,跑个步,跳个绳,流点汗,生产些多巴胺,再去写作业,就专注多了。

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不用花钱啊!家长完全可以自己带着孩子运动,不需要报班(至少在小学之前可以不用报班,当然如果是老人带娃,精力不足,可以报个运动类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坚持陪孩子读书,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阅读是目前为止,人类高效获取外部信息和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所以,如果不能培养一个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他日后要么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要么只能成为目不识丁的时代弃儿-------《爱上阅读的秘密》

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件事情,除了父母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给孩子读书之外,没有任何一蹴而就的捷径,从我们给孩子读绘本到孩子可以自己徜徉书海,至少需要六七年稳定而持续的伴读过程。

可以说,伴读是陪伴孩子成长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方式。

如果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能给孩子读2-3本绘本,一年下来,孩子也将至少有七八百本书的阅读量,这些书带给孩子阅读的快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好奇心的满足、美学培育、科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金钱无法直接买到的。

当然,买书需要钱,绘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买回来不看,这钱不也就是打水漂了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给孩子充足的、自由自在的游戏时间

学龄前儿童唯一的任务就是游戏,这使孩子的大脑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若是过早塞给孩子死背的知识,会使他的大脑慢慢的变成储存的电脑硬盘,不会主动思考----《教养不必恼,自然就好》

很多急功近利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玩都是“瞎玩”,比如玩水、玩泥巴、拿玩具过家家等,在成人眼里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还不如报一些益智类的课外班开发大脑,所以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忙得不可开交,周内上幼儿园,周末放假辗转于各个课外班,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殊不知,自由自在地玩游戏才是婴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最需要的成长形式。

在孩子自创的各种各样的游戏里,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比如三四岁孩子最爱玩的假装游戏,手边任何道具都能被孩子们安排进故事里。

角色分配、语言表达、情绪释放都在游戏中被发展起来,这一切在我们成人看来,颇为幼稚和无聊,然而我们看不到的是,游戏中的大脑正在飞速运转,神经通路正在被快速打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这我想起来,前几天我儿子带着他的小伙伴在我家玩,一人坐一个整理箱,手里拿着擀面杖,箱子外面洒满了积木,他两说这是鳄鱼,沙发垫子扔在地上当大石头,他们正在要划船去探险,两人就这么玩了一下午的探险游戏,不亦乐乎。

整个客厅、卧室、走廊的地上都是玩具,我们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在孩子眼里,就是充满了惊奇与冒险的神秘丛林。

我想,没有哪个课外机构能够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游戏机会,只要是上课,必定是带着成人的目标和教案进行的,这样的游戏课程,也必定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野蛮生长的空间。

所以,越会玩的孩子脑筋动得越快,心思越灵活。

不论如何,都应该给孩子留有自由玩耍的时间,让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土、玩草、玩树叶,玩各种假装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愉悦、没有高压的情绪氛围

大脑和免疫系统一样,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压力之下的大脑不能像非压力之下的大脑那样学习-----《让大脑自由》


在压力之下,孩子的大脑通常会处于“战斗或逃跑”的自我保护状态,如果孩子的大脑总是经受压力的冲击,是无法发挥高效的运转模式的。

高压手段对于孩子习得正确行为也是不利的,什么是高压手段呢?比如经常性地打骂、过度的惩罚,动不动就让孩子站小黑屋,破坏安全感的威胁恐吓性语言等,让孩子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氛围里。

长此以往,孩子总是害怕做错事情,探索欲望被掐灭,小心翼翼,失去了一个孩子该有的活泼灵动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至少应该让孩子上小学前(上学以后的辅导作业、学习情况是高压情绪的一个重要来源,不是每个家长都能稳如泰山,淡定自若),在一个相对自由、轻松、快乐,没有焦虑、恐惧、紧张的情绪氛围里自由发展。

而如果给孩子报太多培训班,必然会引起孩子的抵抗,今天不想去了,明天上课不认真了,家长的期待必然会落空,谁能接受花钱送孩子去课堂上打酱油、发愣呢?由此一来,矛盾冲突就出现了,压力就落在了孩子头上。

教育是一场持久战,没有财力的支持是走不下去的,但财力并不是唯一因素,家长的精力、耐力、眼力、学习力、判断力也是影响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普通家庭能够有资格“谈教育”的底气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