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笔者写了《大雁北归回南望——记澄迈王俊、王毅及其家族》,记录了澄迈王氏“一门四杰”的事迹,其中王俊、王毅和王协初系同胞兄弟且均为将军。前不久,笔者前往海口市儒文村拜访儒文村王氏一门三将军的祖居,回来后整理相关的资料,在此向读者朋友简要介绍儒文村王氏及三将军的故事。

一、儒文村和“大夫第”

近日,笔者和朋友们走进海口市遵谭镇咸谅村委会儒文村王氏三将军故居——“大夫第”。王氏一门三将军指的是王梦云、王梦龄、王梦尧三位国民党将军,其中王梦云创办海南近代上最重要的书局——海南书局,对海南历史文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儒文村原名儒王村。和海口市很多“儒”字开头的村庄一样,儒文村的原名“儒王”意为这是一个王氏族人聚集的村庄。据《海南王氏旅台宗亲家谱类编》中的《王梦云家谱》记载:“吾村开基始祖文魁公于清初自雷来琼,先税居琼州南门外高坡村”。儒文村现有120多户,700余人,海内外人丁逾千人。

儒文村人才辈出。儒文王氏的第二代王明聪是一棵独苗,第三代有五子,长子王宏仁是乾隆十七年(1754年)贡生,他承先启后,为王氏家业奠定了基础。王宏仁为利乡民集市发展经济及居住,捐地造屋创建奄柄市(咸谅墟)招来十里纵横的乡民集市贸易经商。王均政在光绪四年被特授浙江富阳县左堂加布政司法理问街共岩县县丞,老年回家还料理家业家产又被贬称“苦老爹”,王均政是即将介绍的三位将军的父亲。

举步入儒文村门,有村广场、宗祠、神庙、古亭等建筑物。广场一侧立有大照壁,其有“南溟奇甸”四个大字,“南溟奇甸”一词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劳海南卫指挥敕》,敕文以“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形容当时的琼州。明代理学名臣丘濬依此作《南溟奇甸赋》,让“南溟奇甸”成为了海南的代称,我们“南溟奇甸”群里的几个朋友也饶有兴致的在“南溟奇甸”前合影。

走进王宏仁祠堂第一进屋的大门,抬头看见一块“槐树长阴”木匾悬挂在屋檩下方,仔细看木匾右左落款分别是:“道光己亥仲秋 例授文林郎棟选知县辛巳恩科举人郑文彩敬题并書”。可知木匾刻于公元1839年,而郑文彩是长流那秫村人氏,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举人,笔者前期在《千年古村那秫村风物八处》中有简要介绍过郑文彩。

祠堂的第二进屋明间悬挂这一块恩进士木匾,落款为:“钦命提督广东等处学政顺天府府尹程严为 乾隆十七年琼州府琼山县贡生王宏仁立”。恩进士是学政顺天府府尹程严给贡生王宏仁一个雅号。王宏仁的裔孙王均政曾任刑部主事和浙江黄岩县丞,因为扬名显亲而荣封他的三世祖。

在宗祠旁边大榕树一侧有一条路,没走多远就到了王氏一门三将军祖宅——“大夫第”。王梦云、王梦龄、王梦尧三位将军的高祖王肇纪是例贡生“通奉大夫”,曾祖王家鈖是“奉直大夫”,祖父王业健被诰封“通奉大夫”,三位先祖均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子孙王均政功绩荣封。儒文王氏因为王均政而获得“大夫第”的美誉,还因为他的三个儿子而成为“将军之家”。

王家祖宅目前的布局乃王业健在原有祖屋的基础上扩建,动工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84年)。王家祖宅为木石结构的建筑物,具有明显的清代民间祖宅风格,三排共九进大宅。所有的木质构件都是上等的波萝格木料制成,至今不出现腐烂,榫头和接口保持完好。墙壁全部用地道的玄武岩石加工的方石块砌成,墙面石块的合缝紧密,至今无变形或残裂之处。屋顶盖的是当时一流的青瓦(由当时的定安县砖瓦厂出品,当地人称之为“县瓦”),外形厚重,质地坚实,耐晒、耐淋、耐吹打、耐磨擦,至今原貌不变。经过岁月的沧桑,祖宅虽然显得陈旧而苍老,但却是古朴而牢固。160多年来不事维修而基本保持原貌,如今宅院右排有三进屋已经倒塌,左侧那排的前一进屋也已经倒塌。祖居内有一个照壁有对联:“忠孝持家远,诗画处世长”,也许这就是儒文王氏代代相传的道理吧。

走进王氏祖宅中间那进屋,明间的障板上张贴着王均政一家的历史政绩、张贴介绍王均政及其三位儿子王梦云、王梦龄、王梦尧传略……

二、王氏三将军之父——王均政

王均政(1835—1923),字惠农,清光绪四年(1878),纳粟授官,先后任浙江省富阳县丞、黄岩县丞。光绪六年(1880),因江苏海运糟粮有功,被江苏巡抚部院保奏“加五品衔进六级”……荣封三代“通奉大夫”。为此,除祖宅大门上书“大夫第”外,还悬“大夫第”于村庄门口。

正值仕途顺畅、官运亨通而又年富力强之际,因母丧,告假返里守孝三年,后来不再留恋宦海,辞官归隐。开始乡居耕植,经营果林,兴办糖厂,开设烘炉(加工荔枝果、龙眼果),披星戴月,艰辛创业,乡人称之为“苦老爷”。尽管上司三度行文让王均政复任,但他却宁愿在家乡当“苦老爷”。据说,“苦老爷”曾在后村兴建糖竂一间,每年生产赤糖数万斤,部分为族人所制。今日,遵谭土法制糖已列入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王均政慈悲为怀,敬恭桑梓,热心公益,创办乡团,捍卫闾里,慷慨解囊,扶困济贫,建设学校,培植人才,广结善缘,有口皆碑。至今,在乡里间仍然传颂着几件深得人心的事迹。王均政在家乡附近的伏尾坡(罗庚盘西南方)及美程坡(现咸谅小学南边)购置坡地几十亩,并请风水大师开山立向,作为义葬之地。凡贫苦人家的死者,不分籍贯、姓氏,无论男女老少,均可免费入葬。对特别贫困人家还赠送棺木及钱物,让逝者入土为安。但对存心觊觎者,或婉言相劝,动之以情,或义正词严,晓之以理,不让其得逞。王均政在咸谅墟开办颇具规模的当铺,所当之物,不分贵贱,皆公开估价。当期满时,无法赎回者,可继续延当。帮助不少人解除燃眉之急,传为美谈。王均政与族侄王安岳一起,在咸谅墟创办迪化小学(亦称惠农小学,即现咸谅小学前身),聘请名师,作育英才,治学严谨,蔚然成风。当时龙塘、十字路、遵潭、永兴等地村民,纷纷送子女到该校就读。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免其一切费用并资助其继续修业,传为佳话。

由于心地善良,心态平和,淡泊以颐养天年,王均政健康长寿。民国九年(1920),王为政86岁大寿,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赐颁“仁寿之征”匾额一方、褒状一轴、“紫绶白绶褒章”一座,备极宠荣。所有的典赐都从京城邮寄至琼山县代为收转,县人引以为荣。当时,由乡贤王国宪等联名发起,联袂下乡祝贺。其时,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遐迩宾客,络绎于途,王家备有粗饭淡菜,盛于水缸,随来随用,还演戏两台,闹市三天两夜,人数逾千。这是一幅盛况空前的山村欢乐图景,也是儒文王氏第七代创业者功业卓著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家史。

民国十二年(1923),王均政无疾而终,享年89岁。王均政的8个儿子中,出了三位将军——王梦云、王梦龄、王梦尧,都是抗日将领,而且都享寿百岁。

三、海南书局创办者——少将王梦云

王梦云(1895—1994),派名安初,表字祝三,王均政之五子,集政要、将军、律师、学者于一身,学深养到,德高望重,是近代海南最重要的书局——海南书局的创办人。

王梦云7岁启蒙,父亲为他延聘府县名士为塾师;12岁时,王梦云入府城肇新小学堂,先期同学有徐成章、陈继虞等。是时,受先辈王斧、郑里铎、吴宗澄等人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参加集会结社。在琼崖中学学堂就读时,甚得学堂执教的王国宪赏识,他的父亲还特聘王国宪当家庭教师,给他辅导国学,帮助他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4岁时,由朱执信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宣布脱离满清政府。革命军占领广州后,清军驻琼崖的统领宣布琼崖独立;11月中旬,赵士槐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琼崖安抚使,负责收编驻琼崖的三个营的清军。赵士槐率部分民军和参加同盟会的琼籍反清志士,包括张云逸、陈策等人前去。清军拒绝改编,调集兵力进行武力抗拒。赵士槐在海口召集陈策、周成梅、云茂伦、黄健生、陈光辉等人会议,讨论决定率领革命部队攻城,强行接管政权。遂通知革命党人郑开球、柯有为、王梦云在城内接应。赵士槐、王梦云等革命前辈攻打府城受阻,被清兵追杀,王梦云因躲在东门内巷某民房中,才避过搜查。赵士槐接掌琼崖受阻,不得不返回广州复命。

18岁时王梦云考入广东官立法政学堂,21岁赴京考入朝阳大学,后东渡日本,毕业于日本大学法学院。暑假期间,王梦云与钟衍林、李开定等借府城西门晏公庙为校址,创办私立琼海中学(今海南中学前身)。

1922年春假旬省亲,有友王仁昌者,在海口病故。王梦云陪同其妻莫氏运棺回定安春内村,舟经潭口急流深处,妻意殉夫,悲极投潭,楫师无策,梦云乃奋不顾身跳入深渊将其捞起。他明以大义,抚养孤子王衍祥兄弟,学成业立。

1924年,东京发生大地震,学校停课,王梦云回国暂住,与自己的恩师王国宪重逢。王梦云目睹了海府地区竟缺乏一家上规模的书局和印刷厂,深感这是制约海南文化发展的最为主要原因之一,于是就将其想法与恩师王国宪进行交流,欲办海南书局,这一想法立即得到王国宪的支持和认可。并在府城福地后街的前清台湾镇台林宜华之孙林成梓家里召集友人李开定、孙邦鼎、唐品三、王硕人等人商议筹办海南书局。先是筹集资金,在海口南门租铺试业,后通过竞标,买下琼山法院拍卖的海口博爱路温姓房地产,改建楼房,购置图书仪器及印刷机车。民国16年(1927年)海南书局正式开张。

新开张的海南书局铺宇宽敞,前后共有4进间庭,中间有2个天井大庭,两侧有横廊,店堂后面摆设有10多个大型书架,陈列各种图书,均开架供读者阅读和选购,第一、二进房间的楼上是书库。书局业务以经营教科书为主,也兼营其他类别图书和文化教育用品。书局内设有一个印刷部,该部专门聘请海南的社会名流文人学士来编辑、校刊和出版地方文献。当海南书局创立之后,书局就聘请王国宪为总纂,而且还特请了几位名儒常驻书局,专门负责书籍编辑和校对勘误的工作,征集、整理和出版《海南丛书》,印行了《丘海合集》《琼山县志》《儋县志》《王氏合族大谱》《王氏经籍志》《琼台书院志》等地方文献,改变了海南历来“每有典籍无征之叹”的状况。

笔者曾经翻过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海南书局出版印刷的《琼州府志》,该书不仅完整收录了张岳崧纂的道光《琼州府志》,还补充了现代精度极高的海南地图,包括各市县的地图,成为今人了解当时海南行政划分的绝佳资料。

自书局创建后,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努力拓展业务,购置中西图书、出版各类书刊,深受知识界的欢迎。尤其是协助王国宪整理、辑印海南先贤文献。海南书局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积极策划出版了《海南丛书》。《海南丛书》,内收丘濬、海瑞、王佐、邢宥、唐胄、陈繗、王承烈、张岳崧等21位海南历代名儒先贤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这样有系统地印行先贤们的著作,是传承海南文献的一大创举,并且彪炳在海南文化史册之上,可谓是丰功伟绩。王国宪是海南文化继往开来的传承者,其得意门生王梦云则是接棒人。两代文化名士薪火相传,为保存海南文化典籍、延续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功不可没。

海南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了海南先贤诗文丛刊(27册大全套),其中收录了《海南丛书》大量遗存,如今这套书在笔者书柜里,成为研究海南古代的重要资料。

王梦云在1927年秋任广东潮梅警备司令部代经理处长,期间为上肇嘉奖,令派代理揭阳县长;1929年赴穗任广州地方法院推事;1930年往南京任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1934年任陆军步校上校编译官;抗战军兴,由宁赴渝,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第一游击总司令部少将参议,辗转湘南、桂黔抗战;1943年任大夏大学教授兼律师;抗战胜利后,随校返沪复业;1947年受聘私立海南大学法学教授,兼事律师,荣获全国律师公会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

1950年国民党从大陆撤退台湾,王梦云是去台人士中的佼佼者,名重士林。王梦云在1966年赴泰国访问侨胞,应邀参与在曼谷举行国际商展中国馆及亚洲运动会之开幕典礼;1971年以“立法院”侨政委员会召集人,应邀赴美国洛杉矶出席第八届华商贸易会议;1971年,越南、菲律宾政府觊觎我西沙、南沙群岛,肆放谰言。他撰写《略论东沙、西沙、南沙及中沙群岛为中国固有领域之始末》一文,据理驳斥,被评价“极具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他曾三度赴香港辅导侨生升学考试,致力侨教及国民外交者颇勤;他对于文化之建设,筹建台北市海南同乡会所不遗余力,蝉联三任理事长,曾恭请宋美龄为名誉理事长。

1964 年、1974年,王梦云先后七十寿诞、八十寿诞,蒋介石两次送来大字“寿”匾;1984年,王梦云九十大寿,蒋经国送来“怀仁必寿天行健积厚流光世论推”贺联。

1994年8月,虚岁一百的王梦云以期颐上寿在台北病逝,连战等人分别送来“上寿贻徽”、“议席流徽”挽幛。公祭之后,安葬于台北市阳明山公墓。

王梦云才高学博,生前著有《民法总则要义》、《民法债编释义》、《民事诉讼法摘要》、《战斗纲要图表解》,发行《步兵》、《正视》刊物。王梦云离琼去台时随身携带了从王国宪“宝粹书塾”藏书中选择的多种文献孤本,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躬亲奔走呼吁,募捐集资,将多种孤本整理重印。书成后分赠台、港及东南亚各地的知名高校、图书馆,籍以保存善本,传承文脉。

四、《开罗宣言》献策者——中将王梦龄

王梦龄(1903—2001),派名安祯,表字介丞,王均政之七子,国民党中将,曾任中将参谋长、纵队司令等职。

少年在家乡入塾受教,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四年制中学班,毕业后赴日留学,考入日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后决意弃文修武,且获父兄同意,乃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炮兵科。1929年夏毕业归国,经训练总监考试及格,派任国民党陆海空军司令部教导总队上尉见习官,是年冬调任第十军少校参谋,不久升参谋处中校课长,1929年参加蒋冯阎大战,立功受奖。1930年调升海陆空军总司令部任上校炮兵指挥官,统一指挥各师炮兵作战。1931年春,王俊将军出任陆军步兵学校校长,王梦龄被委为上校主任教官兼校长室室副,协助王俊将军策划本国独立典范,和制订教练图解新式步兵轻重武器图表出版《现代步兵器图表》上下两册。并任步校练习队队长。从事研究散兵战法,训练独立战斗能力,甚见成效。

1938年,中央军官学校教育长陈继承为加强重兵器教育,王梦龄受聘为重兵器训练班主任。后升任陆军少将参谋处长,兼代中将参谋长职务,在国共合作抗战时,奉陆军司令张砺生之命,率队由西安经延安向绥南挺进,在无定河上游流域展开敌后工作,牵制日军,策动伪军反正。敌军携械来归者2000余人,继而伪军乔日成旅反正。从而使日伪部队敛迹不敢来犯。

由于抗日有功,1941年春,王梦龄升任中将参谋长兼第一纵队司令。后因积劳成疾,呈请批准离开部队,在后方养病。是年秋,应步兵学校教育长刘震清将军之聘,出任步校少将研究员,兼将官班主任教官。因抗日战争,人员伤亡惨重,部队急需补充,建议步校的正规教育改为短期训练,获教育长批准后亲自主持实施短期教育训练,并组织巡回教育班,亲赴各部队巡教,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1942年,巡回教育结束,奉命赴美国蓝加参谋学校及战车学校深造,学成归国。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头脑在埃及召开“开罗会议”,商讨三国联合对日作战问题。26日,罗斯福、邱吉尔、蒋介石共同签订了《开罗宣言》,议定战后将日本占领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王梦龄文武全才,被蒋介石选入随行智囊团,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立功获奖,声名远扬。

1948年,王梦龄任战地巡回参谋教育组主任,拥有特赋权力,相当于总司令的职责,颁发关防及官章一颗,可随时随地召集军长以下的军官进行参谋教育的训练。这种职权和任务,为琼籍将领历来所未有,成为将领中之翘楚。

1949年12月,王梦龄随军去台,仍任“国防部”少将高级参谋,后来届龄退役,聘任电力公司顾问,期间被选为台北市海南同乡会第一届顾问。不久,因病辞职。王梦龄一生戎马,屡立战功,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给甲种奖章一座,1946年7月17日,国民政府特受忠勤勋章一座,同年10月10日颁给胜利勋章一座。蒋介石赠送题字像片,以资留念。严家淦也在王梦龄八十大寿时,送来贺嶂以表祝愿。

2002年8 月,王梦龄以人瑞高寿病逝于台北。遵照其遗嘱,骨灰安葬于海口市吉阴贤公墓。埋骨桑梓,亦可谓叶落归根矣。王梦云《七弟安祯传》这样评价梦龄:“秉性孝悌忠勇,勤俭朴素;少承庭训,长志鹏程”。

五、参与保卫黄河渡口——少将王梦尧

王梦尧(1906—2005),字宗智,派名安祖,王均政之八子,国民党陆军少将。

王梦尧在1920年考入遵潭乡立高等小学堂学习,毕业后受长兄梦云引导赴省城广州谋生。早先就读广州工业学校;1924年秋,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科。1925年9月毕业后,奉调黄埔军校教导团服务,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在东路军第一路军指挥部(指挥官王俊)任参谋,旋调一三一师(师长万耀煌)任少校营长,厥后历任队长、军事主任、教官等职,,参加国民党新军阀混战,1934年升任中校副团长。驻防湖南芷江镇。后在文朝籍部任上校参谋处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升任第一战区第十八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参与指挥对日作战。后在河南任少将专员,驻洛阳,负责管理黄河6个渡口,忠于职守,从严把关。不久,调往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界处的太河县任稽查处长,负责管理三省交界的七县党政军事务,兢兢业业,不负重托。后来,调任国防部少将部员。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精减军队为由,将王梦尧等非嫡系部队18万多将士列入编余,分别集中于南京、重庆、西安三地,入“军官训练团”受训,集中学习,以防止军官闹事,引发受训士官强烈不满。1947年7月6日,王梦尧所在的南京中央官训团600余人身着军服,佩戴领章,手举国旗,冲破中山陵卫兵阻挡,向孙中山陵墓跪地,集体跪陵痛哭。“六百军官哭陵”震惊中外,蒋介石勃然大怒。参加哭陵的高级将领害怕遭蒋介石杀害纷纷逃出南京,王梦尧是参加“哭陵”的将官之一,害怕遭到暗算曾先后去找郑介民和王俊,得不到郑,王的帮忙,只好回海南老家。不久,被推为乡长。在乡长任内,曾同兄长梦云、梦龄在家乡咸阳市创办“惠农”小学(惠农系其父字名,意在纪念其父),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解放后王梦尧在镇反运动中被捕入狱,释放后留场就业,至1975年12月始返归乡,在海口定居。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研突员,海南建省后,任海南省政协委员,被特邀为海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并任海南省黄埔同学会名誉会长。曾赴京会见黄埔同学徐向前元帅,一起合影留念。

王梦尧晚年十分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为家乡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得到好评。2005年,王梦尧以百岁高龄在海口病故,安葬故里。

尾声

儒文村的大照壁有“南溟奇甸”四字,相对比的是某些人称海南是文化沙漠云云。从古至今,总有人们在为海南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比如丘濬、王佐、唐胄、张岳崧等古代前辈,又或者如王国宪、王梦云等近代前辈,又或者如目前正在为自贸港奋斗的千千万万人们。我们在挖掘前辈们的事迹的同时,也期待着为海南自贸港的未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