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五十四岁的康熙开始了他执政生涯的最后一次南巡。在江苏淮安的清口,他识破了刑部尚书阿山和河道总督张鹏翮等人企图借开新河的机会以谋私利的“把戏”。怒不可遏的康熙革去了刑部尚书阿山的尚书头衔,并将一干人等降级撤职。
看着下跪认罚的官员,康熙感慨万千,他想起了那位蒙冤的治河实干家靳辅。
靳辅是盛京辽阳人,属于汉军镶黄旗,自顺治朝入仕,后在重臣明珠的推荐下,仕途顺遂,一路升迁至安徽巡抚。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他被委以治河重任,出任河道总督一职,专职治理黄河泛滥问题。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黄河河道、堤防缺乏维护,再加上黄河、淮河合流,导致河水入海不畅,中下游频频决口,河水泛滥成灾。因此,治理河道连同三藩、漕运被康熙列为执政头等大事。
甫一上任,黄河就给靳辅这个门外汉一记下马威,当时的黄河、淮河流域泛滥严重,严重影响了江南的漕运米粮运往京城。如此形势,靳辅表现出了迎难而上的气魄。在幕僚陈潢的帮助下,靳辅走访调查,用几个月的时间沿着黄河河道记录当地地形、水文,逐渐熟稔了河务。之后,通过深入分析了黄淮形势,他连向康熙上疏八道,指出“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给出了一个系统治理黄、淮、运的规划。
该计划于次年获批,康熙很豪气地给出了二百五十多万两的白银用作治河经费。而为了回馈皇帝,靳辅也打了个包票:三年之内治理好,让黄河改归旧河道。
不过到底是大意了,由于工程量巨大、时间仓促等诸多因素,靳辅的治河工作并未达到使黄河“尽复故道”的成果,一些地段仍面临着洪水灾祸。为此,他只能向康熙请罪,于康熙十九年被夺去了顶戴。但考虑到治河工程的复杂性,康熙让他戴罪督修。
由此,靳辅成了清朝戴罪治河的第一人。
因治河理念卷入党争
康熙二十二年,靳辅的治河工程总算有了成果,黄河复归旧道,淮河下游地区水患渐少,漕运也不再受阻。对此,康熙表示很满意,不仅让靳辅官复原职,还在第一次南巡的时候亲自召见,对其称赞有加。
而经过这些年的治河,靳辅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看待治河之事:将目光移向了黄河的中游地区,希冀寻求一劳永逸的根本解决之道。但后面发生的事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南巡后的康熙提出了疏浚黄河排水入海的办法,并任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龙管理下河河务。但靳辅认为该地地势低于海平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所以反对这个方案。由此,靳辅同于成龙争了起来,并在朝堂上打起了擂台。
由于靳辅是治河的专家,又是大学士明珠一手提拔起来,所以受到了明珠等多数人的支持,而于成龙虽然执行的是康熙的方案,却只有少数官员支持,这场争执最后以靳辅的胜利告终。但事情却并没有就此了结,一场政治风暴正在发酵。
无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位叫郭琇的科道官(御史)敏锐地察觉到靳辅和于成龙争执背后是一股政治暗流在涌动,而这股暗流直指当朝重臣明珠。在揣摩到康熙对河道之事不满之后,他果断上奏参了靳辅一本,说其治河无功,还听信幕僚陈潢之言,阻挠下河开浚。
郭琇这一奏正中康熙下怀。于是,得到了暗示的郭琇更加卖力,把矛对准了明珠,说明珠“卖官鬻爵”“结党营私”“与靳辅暗中勾结,贪污治河经费”。结果,明珠及其党羽悉数被罢黜,而靳辅也在两个月后的廷辩中因坚持“疏浚黄河排水入海会导致海水倒灌”的观点,被罢去河道总督一职,其幕僚陈潢则被下狱,后病死牢中。
不过很快,康熙就意识到自己可能错了,在听取了派去视察河工的大臣都对靳辅表示肯定之后,康熙决定亲自去看看。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进行了第二次南巡,这次,他特意带上了靳辅,而重点考察的就是河工。事实证明,靳辅的治河工作确有实效,其开辟的中河成为当时京杭运河中通航能力最强的一段,“商贾舟楫不绝”。因此,回去之后,康熙就恢复了靳辅的衔级,算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康熙三十一年,因为手中实在无人可用,康熙重新启用了老将靳辅,让其官复原职,但可惜的是,靳辅当年就因病逝世。
倾情治河事业十五年,让靳辅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熟稔河工的专家,也让深受水患的地区成为了一片沃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河经验。康熙晚年,回忆起自己任命的三任河督,也不无感慨:“治水如治天下,得其道而治,不可用巧妄行,靳辅善治河,惟用人力。”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兜汤看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