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晴好的天气下干活,工人笑脸盈盈。

秋冬是紫菜收割的季节。连日来,汕头南澳县云澳镇、长山尾及后宅镇处处弥漫着紫菜的鲜香——“头水”紫菜陆续出水收割啦!养殖户们抓住晴好天气,收晒“头水”紫菜,期待已久的收获如期而至。

紫菜是多茬海产品,每隔12—15天便可割一茬,第一茬叫“头水”,第二茬叫“二水”,依次类推。由于头水紫菜产量低、叶片细嫩、口感最佳、营养丰富,因此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是紫菜中的极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割后的绳排要马上放到阳光下晾晒几个小时,再投入海中,届时长出的紫菜就是“二水”。

紫菜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不好的水质会直接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地处东海与南海交汇处,寒暖流交融,没有工业污染,这里出产的紫菜质优味美,色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南澳主要的紫菜养殖地在后宅海域、长山尾海域和云澳海域,这三个片区有40多个紫菜养殖场,每个场有350亩左右的养殖面积。为了保护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合法权益,2017年,南澳紫菜协会不仅为养殖户制定了指导价,还更换了紫菜包装。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南澳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实现了汕头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领域零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汕头南澳县的海上养殖场,两名工人合力将紫菜绳排拖拽到船上,再卷成一捆,方便运输上岸。

在云澳镇云澳码头,一艘艘载着挂满紫菜的绳排小船陆续回港,靠岸后,工人们用简易的吊机将一捆捆绳排吊起放入三轮车中,三轮车再将绳排运往云澳渔港堆场剪割、清洗、晒制。人群中,南澳县金海岸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奕峂忙上忙下,笑脸盈盈。

林奕峂是云澳镇西畔村人,今年42岁,青年时曾在佛山一家服装厂打过几年工。2003年,他听从家人的建议,回到老家协助父亲林绍深管养紫菜场。打捞、剪割、清洗、晒制、包装……每道工序,林奕峂都虚心学习、认真掌握,很快就学会独当一面,成为当地紫菜养殖的一把好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们合力将紫菜网拉起,放上收割机,不到一小时,工作台下方的网布已经被紫菜装得七七八八。

“别看头水紫菜只有这短短的15天收割时间,我从3月份就开始准备了。”林奕峂说,收割紫菜往往需要人力和技术,他从3月份就开始联系有经验的工人,最后聘请了20名来自福建漳州的农户、5名来自本村及邻村的村民。所有人从9月6日全部到位后就着手准备工作,直到11月10日正式下海收割头水紫菜。出海割菜要“看海择时”,需天气晴好,水位够高,方便人登船和运输才能出海。

与往年不同的是,林奕峂今年抛弃传统的手工剪菜的劳作方式,而是投入2台类似农田收割机的机器,割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谈及此,他坦言“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去年收割头水紫菜时,他担心收割机会损害紫菜的品质,因此仍然采用剪刀剪菜的方式;到收割二水紫菜时,他与其他养殖户商量,开始尝试使用紫菜收割机,发现紫菜的品质能完好保证,生产效率还提高不少。

“今年产量还不错,预计能收到2.2—2.5吨,比去年增长25%左右。”林奕峂说,每到头水紫菜丰收时节,订购电话就接个不停。销售环节则由他的妻子伍佩瑛打理,夫妻俩齐上阵,共同经营好这份忙碌中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光下,头戴斗笠的农户快速地把圆框里的紫菜码成饼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炙热的阳光和干燥的北风作用下,紫菜水分快速蒸发,逐渐收缩变黑变脆。

割菜工序改用机械化,而晒制工序仍是传统的。林奕峂说,为了最大程度保留紫菜的营养和口感,南澳的紫菜都是天然晒制,阳光的照射和海风的吹拂,慢慢地带走紫菜的水分,只留下鲜美。看着晒满的紫菜,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是独属于这个海岛的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