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天下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体制。周以前的体

制缺乏文字记载,周的体制包括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封建的本义是“封地建国”。

封建制其实也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建立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上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优先于长。
我们现代说的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这句话其实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个,地位高于妾。所谓嫡子是指正妻的儿子,他哪怕年龄小,地位也高于妾的孩子,拥有父亲家族财产和宗主地位的继承权。妻有多个儿子的时候,由年长的继承,哪怕天生弱智。
周天子富有天下,嫡长子继承天下,非嫡长子为诸侯,分封给土地,称为国,有权利管理封地上的财产和人民。
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非嫡长子为卿大夫,分封给国内的土地,称为家,有权利管理封地上的财产和人民。
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非嫡长子没有封地,成为士,最底层的贵族。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在这个制度环境下的。
​周王朝建国早期获得封地的诸侯除了周王室宗亲,还有功臣和前代王朝后裔,获封的功臣也多有姻亲关系。后来诸侯异姓通婚,也基本上和姬姓王室建立了姻亲关系。
本质上来说,封建制和宗法制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与我们历史教学书上教的不同,很多史学家认为,封建制在秦灭六国之后就结束了,其后中国进入了帝国时期。

秦灭六国之后,也修改了由嫡长子继承父亲爵位和财产的规则。全面推行强制分家,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财产在多个儿子间平分。这是为了削弱豪族大户的影响,减小宗族的反抗能力。
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延续至今,目前的很多社会文化习惯,家庭宗族的组织管理方式依然保持了宗法制的传统。